魏晉南北朝瓷器的造型和紋飾
  • 16年6月8日 23:5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自漢代出現瓷器以來,發展到六朝時期,從墓葬出土情況可以看出,青瓷逐漸代替青銅器、漆器。大陸很多省分的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銅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時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絕大部分是青瓷器,它已經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這一時期的瓷器,其造型、紋飾與漢代陶器、青銅器有很密切的繼承關係。
西晉青釉洗,腹部有一條印紋裝飾,兩面貼鋪首啣環,具有明顯的漢代特徵。這類青釉洗出土數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飾有印紋裝飾,下為三個熊足,兩面貼奔獸紋,另兩面貼鋪首,造型、紋飾也具有漢代特徵。西晉穀倉,上部中心為主罐,周圍有四個小罐,是繼承東漢五聯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變化,上面浮雕佛像、鳥雀、動物,下部為罐。穀倉是墓主生前莊園情況的真實寫照,也是其企望死後能過象生前一樣倉滿糧實的富有生活。穀倉在江南地區吳、西晉稍大一點的墓葬都有出土。有銘文謂之「廩」,是裝稻子的。北方裝谷的叫倉。虎子,漢代多有提梁,西晉保留這一傳統,採用立燒,口向上,臀部觸地。東晉虎子也採用這種立燒法。圓形虎子多為正燒。虎身一般刻劃飛翅紋。西晉牛頭罐,肩上有兩個鼠形系,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從上面器物可以看出西晉瓷器器形、種類及裝飾特徵。造型上很多取自漢代銅器、陶器。壺、罐類器物造型比較矮胖,裝飾上也借鑒銅器,多數壺、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飾一條帶狀印紋裝飾,間飾鋪首啣環、獸紋等。東晉瓷器種類與西晉相近,造型上的顯著變化是器形向瘦高發展,肩部的系多為橋形,習稱橋形系。裝飾上以光素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動物眼睛等部位點以褐色斑點,形成了這一時期器物的裝飾特點。從最具有代表性的雞頭壺(罐)的演變,可以看出各時期瓷器造型與紋飾的特徵。西晉雞頭罐,肩有雙系,雙系間飾雞頭雞尾。西晉早期罐的最大腹徑在中間,以後重心上移,最大徑在肩部。腹徑與罐的高度大體相近,所以給人短胖的感覺。肩部有印紋裝飾。東晉雞頭壺盤口,壺頭較長,橋形系,有的壺口沿飾褐斑。雞頭有頸約一寸左右,雞尾 演變為壺柄。壺的高度明顯大於腹徑, 故給人瘦長的感覺。除青釉以外,還有黑釉雞頭壺。黑釉漢代已經出現,東晉繼續燒造,目前發現燒黑釉的僅有浙江的餘杭、德清兩窯,兩窯同時也燒青釉。到南朝時期,雞頭壺壺身更長,柄向上發展,裝飾上出現復線蓮瓣紋。蓮瓣紋的出現與東漢佛教傳入有關。這一時期其它器形如盤、碗、罐等也飾有蓮瓣紋,形成了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東晉除雞頭壺以外,還有羊頭壺,其數量少於雞頭壺,但目前出土數量逐漸增多。東晉香薰,此器型兩晉墓出土不少,西晉造型繼承漢代特徵,球體上有樓孔,球體與承盤之間有 三足。東晉改為以支柱連接球體與承盤。
北方青瓷以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蓮花尊為代表。蓮花尊北魏墓出土兩件,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各收藏一件。通體飾上覆下仰的蓮花,洞窟藝術中的飛天也出現在蓮花尊上,還有團花、獸面紋、葉紋等,裝飾極為豐富。蓮花尊南方亦有出土,沒有北方的氣魄雄偉,北方蓮花尊胎體厚重,釉厚的地方近於黑色。可以肯定,南北朝時期,南北都燒造這種器物,但窯址在南北方都未發現。河北只發現有類似蓮花尊特徵的標本,在山東淄博窯發現了浮雕蓮花瓣,這只是一點線索,還有待於進一步調查。北朝青釉蓮花罐,上有浮雕蓮瓣,蓮花瓣是印好後貼上去的,肩部六個橋形系,沿用東晉時的,但較東晉時的粗壯。這類器物出土日益增多,北朝晚期釉中含鐵量較低,故釉色為淺青色,與隋代的較為接近。北朝貼花罐,含鐵量高,釉為黑褐色並有窯變。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