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儒《風箏圖》定格童年之樂(1張圖片)
  • 21年6月29日 11:3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時期,詩人高鼎漫步村外郊野,看到一群村童在草地上興致勃勃地放著風箏,觸景生情,寫下《村居》一詩,既開心地分享了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又為後人勾勒出一幅自然景物與人物活動和諧交融的生動場景。數十年後,現代著名畫家溥儒將這幅場景以簡練的筆法生動地描繪出來,由詩及畫,令人嚮往。 

  這幅《風箏圖》軸(見圖),紙本,設色。作品構圖疏闊,簡潔明瞭,契合了郊野的空曠意境。畫面上只有一童一風箏,而且相距遙遠,此外別無他物及襯景。只見在一片空曠之地上,一名穿著斜襟黃衫白色長褲的兒童手牽長線一路奔跑,一邊跑,一邊還不忘回頭仰視牽在他手上的長線和線盡頭的風箏。當視線隨著那根若隱如現的風箏線向上延伸,便看到一隻風箏在天空飄飛,宛若天馬行空,自由自在。風箏為一朵梅花形,串著一個圓環,下面的小環上拖著長長的尾須,雖不見風,但風箏已在橫向飄起,充滿動感。在人物與風箏之間的右側,作者以一首題畫詩巧妙地填補了這一片留白,詩曰:“千尋彩線玉箏寒,贏得兒童帶笑看。十里春風吹不斷,卻疑笙鶴下雲端。” 

  溥儒(1887—1963),字心畬,號西山逸士。出自滿清皇族,恭親王奕訢後裔。溥儒天資聰穎,加上良好的家庭出生,使他自幼就有了在朝廷大內觀摩體悟諸多珍藏接受書畫培育的機會,為他日後的書畫藝術成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他兼工書法和詩文,皆有成就,他曾作《凝碧餘音》詞集多首,寫景寫物均雅句麗詞朗朗上口,殊奇精妙。書法習柳公權、裴休,又具自家面貌。他的款識和題畫詩多用行草,酣暢淋漓,宛若行雲流水,深得“二王”及米芾行草神韻。他曾對弟子和朋友說:“與其稱我為畫家,不若稱我為書法家;與其稱我為書法家,不若稱我為詩人。”他常常在他的作品上以詩題畫,書風瀟灑雅逸,詩句緊扣畫意,為畫面增色不少。這首題畫詩以行草寫成,文不加點,一揮而就,意存體勢,剛健遒美,隱見骨力。觀畫吟詩,用詞洗練,中心明確,在欣賞溥氏書法的同時,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兒童放風箏的情趣之樂。詩後有作者款識“心畬”及數枚鈐印。 

  放風箏在我國歷史久遠,亦是從古至今兒童最喜愛的一種遊戲方式。溥儒有多幅充滿童趣的人物畫傳世,以放風箏的題材最多,寄托了他對無拘無束的童年生活的嚮往。在這幅《風箏圖》上,作者放棄了繁瑣的景觀襯托,以極小的比例塑造人物形象,來襯托風箏的高遠及作者所要表達的風箏所具有的那種“十里春風吹不斷”的思想韌性。作品借鑒了宋元人物畫和年畫的技法,採用勾線法刻畫人物形象,形象兼備,惟妙惟肖。他以兒童專注的面部表情和奔跑的姿勢、揚起的手臂、飄起的小辮以及風箏的走向,來突出曠野的自然風向和簡單的畫面所蘊含的豐富信息,亦喚起人們久違的童年風箏之樂。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