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粉彩軋道開光山水紋碗(共2張圖片)
  • 18年7月24日 09:3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軋道工藝,又名雕地,是先在白胎上均勻施一層色料,再在色料上用一種狀如繡花針的工具撥劃出精細紋飾,最後配以花鳥、山水等圖飾或開光圖飾。該工藝出現於清乾隆時期,此後歷代多有繼承。這種方法綜合了西洋銅胎畫琺琅與中國粉彩繪畫兩種工藝技法,中西合璧,極具時代風格。此種工藝頗為費工,清宮內務府記事檔中稱這種新創紋飾為“錦上添花”,景德鎮藝人謂扒花,凡用此工藝者皆為精品,均為難得之器。

圖2

  這件清嘉慶粉彩軋道開光山水紋碗(圖1),為河北省滄州博物館藏品。碗口徑14.8、底徑5.6、高6.1厘米,敞口,圓唇,弧腹,圈足;內壁施白釉,底有紅釉如意雲頭團花圖案;外壁為黃釉地軋道底紋,四面開光,開光內為四季景物畫,開光外為粉彩纏枝牡丹;足底有青花豎排三行“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款(圖2)。1993年經國家文物專家鑒定組瓷器專家耿寶昌鑒定為二級文物。 

  據《清檔》記載,此類器物為宮廷所用之器。這種玲瓏精美的色地軋道開光碗,不但色地各有不同,開光內的紋飾也極其講究,隨四季景物的變化,釉彩妍美,軋道精工,青花髮色明艷,繪工精細,為當時精湛制瓷工藝傑作。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