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李鱔即李鱔(1686—1756),字宗揚,號復堂,別號懊道人、墨磨人,江蘇揚州府興化人,系明代狀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孫。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舉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召為內廷供奉,其宮廷工筆畫造詣頗深,因不願受當時上流社會一直推崇的“正統派”畫風之束縛,後遭忌而憤然離職。乾隆三年(1738)出任山東滕縣知縣,體恤民情,頗得民心,但秉性耿直的他最終還是得罪上司而遭罷官。自此,李鱔便長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專職書畫家。
攜筆天涯走,翰墨寫生平。李鱔雖落拓江湖,飽嘗世間底層疾苦,但始終滿懷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他的作品,往往署名只是一個“鱔”字,那是在向人們傳遞著自己不過是“江淮間一條普普通通的鱔魚罷了”的意蘊。可他畢竟是本可以在宦海縱橫捭闔的一介“孝廉”,從鼉到鱔,由神獸而淪為一條其貌不揚的小魚,不僅隱喻了主人公“兩革功名一貶官”的坷坎命運,更深刻揭示了一代大師仕途失意而不得不以畫為業的無奈與不甘,縱觀他筆下的一花一人,一草一木,無不影射著自我內心的一份獨白與傾訴。
李鱔的紙本設色立軸《魚饌秋菊圖》(見圖),是一件設色清逸、佈局簡約、詩書印俱佳的難得精品。畫面極為直觀明瞭,菊開兩朵,莖葉疏朗;魚銜枝條,肥美欲墜。秋菊與魚饌之外,再無多餘畫面的陪襯,更無與之相關的背景,乾乾淨淨,清清爽爽,自左上側起題有七律詩一首:“洋菊偏於此地宜,不言品格且言奇。尚餘海外縱橫態,大壯籬邊冷落時。下馬啣杯皆戚里,買魚共饌引鄉思。只今十月霜花在,重賞秋光莫怨遲。”右側則是署款:“乾隆六年秋,李鱔寫於歷下寓齋。”旁邊上下羅列鈐蓋兩方白文印“宗楊”“復堂”,另有鑒藏人所書五字之籤條:“李復堂魚花。”靜觀此畫,生活氣息與感情的個性色彩融於筆端,章法別緻,用筆靈動,高深之功力於此率性筆畫間即可一覽無餘,不失文雅秀逸之氣,兼具瀟灑渾脫之趣。畫不足以題,題不足以詩,洋洋灑灑,酣暢淋漓。
此處的“歷下寓齋”當系滕州住所,因為作這幅畫時,李鱔已經被革職而不再知縣任上。據《滕縣志》記載:……1740年(清乾隆五年,庚申)……為政清簡,士民懷之,忤大吏罷歸,留滕者三年。1741年(清乾隆六年,辛酉),李鱔整整55週歲,三月十六日,他致信鄭板橋,介紹戴遂堂訂交(《明清畫苑尺牘》)。四月,作《桃花柳燕圖》(天津歷史博物館藏)。七月,繪《喜上眉梢圖》(江蘇鎮江博物館藏)。這一年,是李鱔恢復平民身份後的第二年,他已經看透了人生的起起落落,飽經了歲月的風風雨雨,對一個年過半百且滿腹才華的文人而言,有秋菊一束,鮮魚一盤,醇酒一杯,即為幸事與樂事。唯有用手中的筆去描繪身邊的所見所感,抒發內心最為深切的思鄉之情,那才是活在當下的全部意義。而這一時期,也是李鱔七十載生命裡最為輕鬆愉悅的高密度創作井噴期,留下了美術史上堪為經典的諸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