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探花郎陳伯陶書法,儒雅清風(共8張圖片)
  • 24年3月19日 16:5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陳伯陶(1855—1930),號象華,一字子礪,晚年更名永燾,又號九龍真逸,東莞中堂鳳湧人,清朝探花。6歲拜陳澧為師,10歲通讀五經,後就讀於羅浮山酥醪別院。光緒元年(1875年)中秀才。光緒五年(1879年)參加鄉試獲第一名(解元),隨即上京準備參加會試,因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便奔喪回鄉。此後數年,他以教書所得,供養母親及弟妹。

。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進士,殿試獲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武英殿協修。後又任國史館協修、總纂。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派往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在南京創辦學習外國語文的方言學堂和創辦暨南學堂,招華僑學生至南京攻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江寧布政使。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棄官歸里。次年,他任廣東省教育總會長。 同年九月,革命軍攻破廣州,他逃往香港九龍。民國2年(1913年)2月,移居九龍官富場,署所居曰「瓜廬」,此後潛心著述。以清朝遺老自居,避居於九龍,並以「九龍真逸」

小閣子他從小涉獵古籍,耳濡目染,好收藏明、清朝野史、稗官、奏議、文集等文獻,藏書頗具規模,晚年遵照遺命,將藏書捐置於「酥醪觀」中,所以在羅浮山有「道同圖書館」之設。其書法工整,以楷體見長。

21歲,陳伯陶中了秀才,25歲時獲鄉試第一名。老師陳澧更以對聯贈送給陳伯陶,勉勵他「文章高似羅浮頂,科第連登會狀元」。可惜,此話並未「一語成讖」,光緒十八年陳伯陶復出應試,在殿試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狀元。然而在試卷中,他將「宣撫司」寫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壓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豐朝狀元、戶部尚書翁同和為他據理力爭,謂此積學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為了東莞歷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陳伯陶在香港隱居二十年,最大的貢獻就是與賴際熙等人創立學海書樓,開壇講經,傳揚國粹,倡施義學,以救當時不振的國學。賴際熙會同陳伯陶、陳望曾、蘇志綱、馮博庵、羅元燮等一群前朝遺老,向香港紳商遊說,勸其出巨資購經籍,並由陳伯陶、賴際熙等每週輪流講學。起初租賃堅尼道,前半藏書,後半講學。藏書每日開放,任公眾閱覽。

陳伯陶好學深思,多才多藝,精通詞翰書畫,旁及醫術、地理、經濟。其著述甚豐,有 《孝經說》,《勝朝粵東遺民錄》4卷,《宋東莞遺民錄》2卷,《明季東莞五忠傳》2卷,《袁督師遺稿》3卷,《增補羅浮山志》5卷,《東莞縣志》98卷附《沙田志》4卷,《瓜廬文剩》4卷和《瓜廬詩剩》4卷等,尤以《勝朝粵東遺民錄》和他主編的《東莞縣志》最有價值。《東莞縣志》是他在九龍完成的,歷時六年,是一部史志學界評價較高的縣志。

1930年8月20日,卒於九龍寓所,終年76歲。墓葬廣州羅崗小金鳳山。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