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共13張圖片)
  • 23年7月23日 10:0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人物評價

  《清史稿》:“墉工書,有名於時。”

  《湖南通志》:“(劉墉)政簡刑清,吏民畏服。嘗勸捐州縣社倉谷凡十二萬石,民以為便”。

  《諸城縣志》:“(劉墉)砥礪風節,正身率屬,自為學政知府時,即謝絕饋賄,一介不取,遇事敢為,無所顧忌,所至官吏望風畏之。”

  張維屏:“劉文清書,初從趙松雪入,中年後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寵攏,超然獨出。”

  袁枚:“初聞(劉墉)領丹陽,官吏齊短脰。光風吹一年,歡風極老幼。先聲將人奪,苦志將人救。抗上聳強肩,覆下紆緩袖。”

  蕭一山:“以劉石庵墉、王惺園傑之純謹,洪亮吉則譏為當場鮑老指劉,剛愎自用指王,余可知矣。嘉慶初年,劉以名相之子,繼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寵有加,足與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

  紀連海:“歷史上的劉墉不是狀元,也不駝背。他的官位確實數經起落,不過他並沒有跟和珅斗一輩子。相反,歷史上的劉墉雖然也是個清官,但在那個複雜的歷史背景下,他也做了一些隨波逐流的事。”

劉墉《錄杜甫贈李白詩頁》紙本行書 18.5×11.7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秋來相顧尚飄蓬。未賦丹沙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試硯書。石菴居士。

劉墉《臨顏真卿送蔡明遠敘行草軸》 76×45.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既奉命於秦淮之上,又隨我於邗溝之東,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終之際,良有可稱。送蔡明遠敘。乙未冬日臨。石菴居士。

  下鈐“劉墉之印”、“疑紫山房”印2方,引首鈐“香嚴室”印。無鑒藏印。

  原帖為唐代顏真卿所書,18行,104字。此幅節錄其中一部分,書於“乙未冬日”,即乾隆四十年(1775年),時年劉墉57歲。此書運筆圓勁,古樸飄逸,方圓兼備,蒼潤互見。清徐珂《清稗類鈔》評劉墉書:“自入詞館以迄登台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美如簪花。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迨入台閣,則炫爛歸於平淡,而臻爐火純青之境矣。”此幅即反映了劉墉中年時的書法風格。

劉墉《行書七絕軸》紙本行書 104×53cm山西省博物館藏

  釋文:桑林伐鼓酒如川,秋社錢多春社錢。盡道昇平長官好,五風十雨更年年。野甫表姪,劉墉。

劉墉《行書四言聯》紙本行書 55.2×16.8cm×2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山隨畫活。雲為詩留。石菴。

劉墉《節錄陸廷燦“續茶經”立軸》行書山東省博物館藏

  釋文:竹泉在松滋縣南,苦竹寺僧浚井得筆。後山谷見之曰:“吾蝦蟆碚所墜。”因知此泉相通。其詩云:“松滋縣西竹林寺,苦竹林中甘井泉。巴人漫說蝦蟆碚,試裹春茶來就煎。”己酉秋七月。劉墉。

劉墉《臨前賢法帖扇面》烏紙行草書 16×51.2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柳公權嘗瓜帖)瓜一顆。時新第一。割而嘗之。味又甘好。以表汝之孝也。汝書一行。極佳為慰。告世四娘。誠懇。(張旭草書)秋深不審。氣力復如何也。長史世間第一書。(蘇軾醉翁操)空山無言。唯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內有心也哉此賢。坡公書。含澂妹丈鑒。石菴劉墉。

劉墉《行書遠景樓記軸》紙本行書 165×56.1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釋文:四月初吉,穀稚而草壯,耘者畢出。立表下漏,嗚鼓以致眾。擇其徒為眾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進退作止,惟二人之聽。七月既望,穀艾而草衰,則僕鼓決漏,買羊醴酒,以祀田祖。壬子秋日,節書東坡遠景樓,記於丹林詩興之軒,石菴居士。

  此書書法魏晉,筆意古拙,貌豐骨厚,自成一家。

劉墉《節錄白居易“錢唐湖石記”立軸》行書山東省博物館藏

  釋文:北有石函,南有筧。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余頃;每一復時,可溉五十餘頃。先須別選公勤軍吏二人,(一人)立於田次,(一人立於湖次,)與本所由田戶,據頃畝,定日時,量尺寸,節限而放之。劉墉。

劉墉《行書錄蘇軾南堂詩軸》紙本行書 86×33.5cm雲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掃地焚香閉閣眠,簟紋如水帳如煙。客來夢覺知何處,掛起西窗浪接天。穎濱謂此詩似劉夢得。石庵。

劉墉《臨陸游與明遠書帖扇》草書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秋雨。尊候輕安。卿禪師遺墨甚妙。恨見之晚。輒題數行。不足稱發揚之意。皇恐。得暇見過。不宣。奉簡明遠老友文字共四軸。又五冊。納去。五派圖四軸。數日前已就付來人去矣。游。

  ——宋人皆學魯公書,而益之以楊少師林侍郎,魯公難到,楊亦未易湊泊,林頗易學之,即得如放翁此札,宛與深慰帖相似。石庵臨拜識。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