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書法作品——曾鞏《局事帖》的爭議,你且看如何(共30張圖片)
  • 23年7月13日 06:1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漢族, 建昌軍南豐(今 江西省 南豐縣)人,後居 臨川,北宋 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在沒有看到《局事帖》之前,聽到朋友告訴我這個信息時,我就想,當年《食魚帖》和《妹至帖》可有好瞧的了,論名氣,懷素和唐摹本王羲之書法應該怎麼都要比曾鞏強,曾鞏尚且都能賣出1.08億元,遑論前者。 世上唯一,沒法比較,猜想一下帖子的完整性 。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論文章,曾鞏的名氣可大,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論書法,平生緣淺,從沒見過曾鞏的字,若不是中國保利2009秋季藝術品拍賣,恐怕到老也只是個想像而已。時下,每當一件古代名家的作品出現在拍賣會上時,總是引起人們對其真偽的熱議。當然,這件《局事帖》也不能例外。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不過,我想就《局事帖》所引出的一些問題和大家茶餘飯後的閒談,不敢曰指路,只是覺得有意思,隨想隨說,信口開河,一定是膚淺,可攛掇著大家都加入這個討論,這便是拋磚引玉了.書畫鑒定,大凡都從比較中來,用句現成的話: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對於像《局事帖》這件落款有「鞏再拜」以及一枚水蜜印「曾鞏再拜」的字樣上得知是曾鞏的作品之外,人們再也沒有看到曾鞏存世的其他墨跡。

就《局事帖》而言,因不能和曾鞏其他墨跡比較,說是就是,說不是還難了。當然,印鑒是否也可作為這件東西的旁證,我們停會兒再說。如果單就這件書法作品討論,難免會墮入真假是非的爭辯之中。不用想,結果自然是辯論的雙方都各執一詞,沒完沒了。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由於《局事帖》上的收藏印章不少,真偽問題也可能集中到這方面,而這些印章可不是沒有比對的,其中真假、仿刻的,歷史上早有言論,我們不煩一一比對,權且一帶而過。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局事帖》上犖犖大名者是明代的何良俊、項元汴,清代的安琦諸人,鈐蓋的印章都為大家熟悉,如明代項元汴的「墨林山人」「項元汴印」「檇李項氏家寶玩」「項子京家珍藏」、何良俊的「清森閣書畫印」以及清人安琦的「儀周鑒賞」、「翰墨林鑒定章」等,至於說這些印鑒的真偽,既然我們前面說了一帶而過,讀者可徑去《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一書中尋找、比對這些人的印章,相信可以獲得一些收穫。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日前,因《局事帖》因緣,與趙力華、王一之、柳玠趺諸位先生閒聊,大家賞玩曾鞏這件書法的時候,發覺這個帖子可能不全,因為起手一句「局事多暇」之後,便發上牢騷了,這於書信來說,未免突兀,說實在的,也夠「新穎」。這件信札是寫給「無黨鄉賢」的感謝信,因信中有「果能遂逃曠弛,實自賢者之力」的謝辭。那麼,作為六一門下的曾鞏,難道不知道寫信的時候要先自報家門嗎?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舉如歐陽修《灼艾帖》「修啟,多日不相見誠以區區……」 北宋呂大防與章質夫札「大防啟,亟辱示問……」 北宋人傅堯俞致友人書「堯俞再拜……」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蘇軾《新歲展慶帖》「軾啟,新歲未獲……」

凡此種種,逮至南宋,這種與人書信先自報家門的做法一直沿襲,殊未改觀。

我們遍觀韓世忠、劉光世、張俊、陸游、范成大等人的書札,亦復如是。

於是,我們幾個開玩笑說,還有一紙!但能寫什麼呢?

王一之先生說:「決非,觀此件文意詞句,表達清楚,除了信的開頭存疑之外,其他並無不周之處。」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趙力華先生也講:「若就簡單一句,’鞏啟』或’鞏再拜』之類的缺失,斷乎不可敷衍另紙,雲何落筆?再者,據報料介紹,此信書在宋版《三國誌》之後,若對折視之,右頁便要漲出三分,如此怎可成書?」

柳玠趺先生也說:「若就禮數來講,給人寫信豈能用廢紙?」

想至此,大家異口同聲說:公文紙印書!

於是,此件開頭缺失自報家門一事,便順理成章了。

前些日子網上討論《局事帖》用紙是北宋還是南宋。持南宋論者,認為此件必偽,理由簡單,北宋人不可能在南宋紙上寫字;持北宋論者,認為《三國誌》最早的刻本為北宋鹹平五年(1002年),曾鞏完全有可能用此紙寫信。但說不通的是信的開頭和禮數問題,理由見上。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那麼,是否是持南宋論者,歪打正著?

宋時公庫常用故紙廢牘印書,世稱公文紙印本。這種將公文紙重複使用,在背面印書的故實,錢竹汀《十駕齋養新錄》中已有考論。作為文物的見證是上海博物館所藏《宋人佚簡》,其中記錄了當時下級官員給上級官員的禮節性文書。這些書簡皆宋人手札,筆墨古雅有致,是不可多得的宋人墨跡資料,彌足珍貴。在這些手札的背面,後來被用來印了王安石的文集,緣此這些珍貴的手札才得以書本的形式保存至今。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國外在利用故紙的問題上也不乏例證,如傳為日本著名書法家籐原行成的《臨王羲之尺牘》中的《秋荻帖》即寫在從中國傳去的《淮南子》(淮南鴻烈兵略間詰第二十)背面。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再說到《局事帖》的不完整地方,似乎就是為了符合印書用紙的寬窄,裁去了「鞏啟」或者「鞏再拜」之類的字句,如果再加上比對後世的一些收藏印章,尤其是鈐蓋的地方,前後對齊,恐怕也是因書而見字。簡言之,收藏者見到的《局事帖》,就是缺少自報家門一句的,大抵如是不復贅言。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如此一來,是否皆大歡喜?當然大家要見仁見智了。

進士出身、讀書人、文官,進而猜想曾鞏的書法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曾鞏(1019—1083),字子固,撫州南豐(今江西南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曾鞏自幼與兄長一道讀書用功,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嘉祐二年(1057年)曾鞏39歲那年考取了進士,後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從此步入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69年)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1081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1082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諡「文定」。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從這一段不長的履歷中,我們瞭解到曾鞏是個讀書人,進士出身,當過不大的官而已。但是作為文官的他,書法怎麼樣呢?肯定地講,應該算不上是家,否則歷代有關書法的言論中怎麼沒有提及?這當然是看到《局事帖》我們困惑的地方,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憑空揣測。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曾鞏儘管未被書法史提及,是不是還應該將他放在能書或者善書的位置上?我看行。原因很簡單,看他編校史館書籍、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史館修撰到拜中書舍人,哪一個位置上不是和筆墨打交道?明清以後有所謂「台閣」、「館閣」之書法,那是到了一種極致。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就宋而言,藝術式的書法和公文式的書法也是絕對存在的,想像中的曾鞏書法,雖然一定下筆不類李建中、林逋、范仲淹、蘇軾、蔡襄等人,但也不致比王安石還差吧?書史中還每每提及王荊公呢,想來古時亦有書以人名之實也,必是王安石的官兒當得大的緣故,遂致書壇熱捧了王安石冷落了曾子固!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歐陽修當年見到曾鞏之後,曾對他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歐陽修與曾鞏臨別之際還專門寫了《送曾鞏秀才序》。對其際遇表示同情,對於「蓄道德能文章」的曾鞏不吝詞句的大力讚揚「……是京師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獨余得也。於其行也,遂見於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賀余之獨得也。」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曾鞏一生整理古籍、編校史書,《戰國策》《說苑》《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都曾經過他的校勘。《戰國策》和《說苑》兩書,多虧他訪求采錄,才免於散失。他每校一書,必撰序文,藉以「辨章學術,鏡考源流」。曾鞏好藏書,珍藏古籍達2萬多冊;收集篆刻500卷,名為《金石錄》。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從上述的情況看來,說曾鞏善書能書並不為過。況且,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一文中說其兄:「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這兩條,一是說明了其兄小時候就機靈,二是告訴了我們其兄記憶力特強。尤其是後者,我們不能忽視,舉凡習書者,罔不經過描、臨、背、意這幾個階段,而這幾個階段每層遞進都是對記憶力的考驗。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記憶力超眾的人,每每比記憶力差的人要好許多。退一步講,即便曾鞏無心作書家,也不是一般庸手,其超強記憶力便可證明。我們進而猜想曾鞏的書法,倘世上還有第二件曾鞏書法可以與《局事帖》比較,其必是干祿體而非「經生書」。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局事帖》和曾肇《行復歲暮帖》比較 曾鞏的書法,除了此件《局事帖》外,再無可尋覓,但其弟曾肇的書法,卻可以借助網絡的方便,得以一觀。向為人知的就是《行復歲暮帖》,該件書札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文錄如下:

肇奉別。行復歲暮。傾鄉實倍常情。但公私紛紛。為問不數。甚自愧也。別紙丁寧。豈惟益友忠告之誼。亦出於憂國懇懇之誠。反覆數四。不勝感歎。衰拙於此。豈能恝然。但再三則瀆。終恐無補爾。余非會面。不究所懷。遠書萬一流落。不可不慮也。海陵過此相見。誠如所諭。廣陵之傳,乃邸吏誤報。乘流得坎。任其自然。未嘗以此為念。上下匱乏。所在皆爾。非獨彼也。歲晚益寒。強食自愛為祝。肇又上。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曾肇(1047—1107),字子開。曾鞏幼弟。自幼聰慧好學,師承其兄曾鞏。重儒學,博覽經傳,為文溫潤有章法。為官40年,歷英、神、哲、徽四朝,在朝任過禮、吏、戶、刑四部侍郎和中書舍人,對朝中事敢直抒胸臆;在14個州、府任地方官時,多有政績,為人稱頌。大觀元年(1107年)卒。卒後30餘年才被追封為曲阜縣開國侯,贈少師,謚「文昭」。著有曲阜集4卷,又有西掖集、內則外則等書,並傳於世。 曾肇之名雖在書史中亦不彰顯,但觀其書,當在乃兄之上。既然不為判定真偽,我們不妨再異想天開舉些兄弟書法,或可「佐證」。 一是蔡京與蔡卞,二是蘇軾與蘇轍。歷史上兄弟書家、父子書家比比皆是。僅舉此二例並非要誤導大家,而是想告訴大家一個是兄不如弟,如蔡卞之於蔡京,一個是弟不如兄,如東坡之於子由,但他們的差距是在「伯仲」之間,並非距離遙遠。

曾肇《行復歲暮帖》用筆純熟,點畫牽引自然,通篇有些蘇書的味道。即便是有些字寫得不夠到家,但因不是書碑而是手札,不必筆筆非收束得體,看者得其親切自然也就夠了,所以《行復歲暮帖》還是一件相當流暢耐看的書法作品。

《局事帖》在字形結構上有失水準,有些偏旁部首的寫法讓人看了不免疑竇叢生,如「寶蓋頭」「走之」以及「門」的行草寫法等,點畫牽引連帶出入筆,貌似純熟,實則猶豫。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偏側鋒用筆過多,有宋一代,這樣的用筆還不多見,即便是善使側鋒的米芾、張即之,也無如此扁薄,米芾雖「風檣陣馬」但不掩「沉著痛快」,樗寮雖筆意險峭,但不失「古雅遒勁」。我的意思不是將曾鞏和他二人比較,而是藉以說明縱使側鋒,也不可如此靡弱。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又一件天價書法作品帶來的爭議,曾鞏《局事帖》,你且看如何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