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制銀幣小史
  • 19年3月6日 13:5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機制銀幣在中國近現代社會曾經流通和使用了一百多年。當時,在市場上流通的形形色色的銀幣,包括本國製造的各種銀幣,還有幾十種在中國的市場上流通的外國銀幣,品種共計達九百多種。銀幣的流通對中國近代社會經濟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清代中晚期,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西方的銀幣開始大量流入中國。由於西方銀幣形式劃一,使用方便,所以在社會不脛而走,市場上甚至出現了用外國銀幣套購中國白銀的現象,引起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在這種局面下,清廷朝野紛求對策,決定順應時勢,自鑄機制銀幣。

  清代機械自鑄銀幣,開始於吉林。光緒十年(1884年),中國第一套機制銀幣在吉林機器官局鑄造廠誕生,全套共五枚,面額分別為一錢、三錢、半兩、七錢、一兩五種。據吉林將軍希之奏折,系當局從軍餉中提取白銀五千兩,委託吉林機器局鑄造,但是未獲行用。因為這是中國最早的機制銀幣,加之此幣鑄造後未及盛行即被廢止,所以傳世稀罕,彌足珍貴。

  中國大規模正式開始機制銀幣於廣東。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清政府批准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局鑄造「光緒元寶」銀幣。這種銀幣因為鑄有蟠龍,俗稱「龍洋」。周圍飾以漢、滿兩種文字,印有「光緒元寶廣東省造」、「庫平七錢三分」字樣。因以庫平七錢三分為率,並將英文鑄於正面,以便與外國銀幣進行交易,故亦稱「七三反版」。光緒十六年(1890年),「七三反版」停止鑄造,改鑄庫平七錢二分。此種銀幣因仍用舊范,只改紀重,故稱「七二反版」。「七二反版」銀幣試鑄後,因將英文置於銀幣正面的中國年號之內,被清政府以與體制不合為由禁止發行。「七二反版」銀幣停鑄後,廣東錢局造幣廠根據戶部欽准體制,將正面紀省名、幣重的英文移於背面,背面的漢文移於正面。光緒十六年,正式廣為鼓鑄這種第三版,即普通版的「光緒元寶」銀幣。此種銀幣被稱為「廣東龍洋」,直徑39.40厘米,重26.6-27.2克,成色90%。因為成色良好,人們樂於使用,後來又鼓鑄銀輔幣數種,開始廣泛流通。於是各省均照樣仿鑄,行用範圍極廣。據現存實物及有關著錄看,當時幣制並不統一,其重量、名稱亦不一致。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湖北省造幣廠鑄造大清壹兩銀幣,因流通不廣而告停鑄。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天津戶部造幣總廠試鑄銀幣,當時因七錢二分與一兩二種本位問題未解決,故所鑄之銀幣,種類繁多。光緒三十一年,成都造幣廠倣傚印度盧比,鑄造光緒皇帝像,三錢二分為主幣,一錢六分及八分為輔幣,亦僅用於西康地方,這是我國官鑄幣中首次鑄有帝王頭像的銀幣。

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設立幣制調查局,二年頒布《幣制則例》,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正式規定銀幣為本位幣,以「元」為單位。宣統三年五月,由戶部天津造幣總廠開鑄「大清銀幣」。直徑39厘米,重26.56克,成色90%。

  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 ,天津造幣總廠先後鑄造孫中山開國紀念幣、黎元洪開國紀念幣、袁世凱共和紀念幣。而四川造幣廠則開鑄大漢銀幣,到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 一月停鑄。而後,民國政府公佈《國幣條例》,仍以「元」為單位,鑄造袁世凱頭像銀幣,流通全國。1927年北伐勝利,改鑄一面為孫中山、一面為帆船的銀幣,從此外國銀幣逐漸被淘汰,「袁頭像銀幣」和「孫頭像銀幣」廣為流通。1935年以後,國民黨政府推行法幣後,才禁止銀幣流通。

   1928年,中國共產黨開闢了一批革命根據地,稱之為「蘇區」。。蘇區創建時,經濟上困難極大,紅軍沒有軍餉,為解決現金缺乏的困難,1928年5月,毛澤東指派當時任寧崗、遂川、泰和、永新四縣經濟委員兼防務主任的王佐,負責籌建井岡山造幣廠,鑄造銀幣。造幣廠採用墨西哥銀幣版,選用成色好的白銀做原料,並不斷改進操作技術,造好銀幣後即戳上「工」字標記,以便檢驗,防止假銀幣混淆。「工」字銀幣成色高、質地純、重量不少於七錢二分,信譽好,故深受蘇區廣大民眾歡迎。1929年1月,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紅軍主力撤出贛南、閩西,「工」字銀幣停止鑄造。1932年~1934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成立後,各區又陸續發行過幾種銀幣,我們將其統稱為「蘇區銀幣」。雖然蘇區銀幣發行數量不多、流通時間不長,但它為我們研究中國革命史留下了寶貴的革命文物。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銀行按一定比價收兌全部銀幣,近現代機制銀幣才徹底停止流通,退出貨幣市場。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