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景泰藍應該如何辨別?(1張圖片)
  • 16年3月3日 07:5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金胎琺琅仕女執壺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琅附在銅胎或是青銅胎上,燒製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元朝。因其是在中國明朝景泰年間興盛起來,因此命名為景泰琺琅或是景泰琅。後來又因多用寶石藍、孔雀藍色釉作為底襯色,而且“琅”的發音近似“藍”,最後演變成“景泰藍”這個名字。後來這個名字廣泛的包括所有的銅胎掐絲琺琅。

  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

  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製作工藝優點,並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達到輝煌階段,“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釉色均肥,絲工粗獷,飾紋豐富。

  清代初期的景泰藍工藝已聞名天下,大量出口國外,成為海外貴族家庭中的擺飾品。景泰藍造型比明代更勻實而變化多端,銅絲細薄均勻,掐絲技藝更是絲流暢婉,紋飾靈活精巧。

  器物的應用範圍要比以往更為擴大,除了明代常製作的宮廷寺廟祭器,還出現鼻煙壺、屏風、香爐、圍屏、桌椅、茶几、筷子、碗具等等。

  根據製作方法大致可分掐絲琺琅、內填琺琅(即嵌胎琺琅)、畫琺琅等。掐絲琺琅和鑲嵌琺琅很久就在國內出現,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宋元時期,但真正能在國內製作應是元代成吉思汗進攻大食,將該地工匠俘虜押回製作,並將該技藝傳入中原。至明代,永宣宮廷中開始廣泛製作應用掐絲琺琅,之後的景泰時期最有名氣,即人們俗說的“景泰藍”。

  金屬胎琺琅器則依據在製作過程中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可分為掐絲琺琅器、鏨胎琺琅器、畫琺琅器和透明琺琅器等幾個品種。

  琺琅器主要有兩種,一是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琅,約在蒙元時期傳至中國,明代開始大量燒製,並於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後世稱其為“景泰藍”。此後,景泰藍就成了銅胎掐絲琺琅器的代稱。另一種是來自歐洲的畫琺琅工藝,它在清康熙年間始傳入中國。

  掐絲琺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工藝水平均明顯下降。清代的景泰藍工藝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花紋圖案繁複多樣。乾隆時期製品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後的出品物也絕不遜色。

  畫琺琅技術自傳入中國後,在康、雍、乾三朝得以發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紋飾、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康熙時期的畫琺琅器釉色亮麗潔淨,紋飾以寫生花卉及圖案式花卉為主。

  雍正年間的畫琺琅器器型製作工整,黑釉光澤亮麗,超過康、乾二朝。

  乾隆年間的畫琺琅器裝飾趨向”稠密”、“細緻”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裝飾方式,工藝上出現了畫琺琅與內填琺琅、掐絲琺琅等相結合的現象。

  怎樣鑒別呢?以下幾點供您參考:

  一看特徵:明代琺琅器由內廷御用監燒造,有掐絲琺琅和鏨胎琺琅兩種,有紀年款識的掐絲琺琅器,僅見宣德、景泰、嘉靖、萬曆年號。清康熙時期的掐絲琺琅分為粗絲淡釉和勻絲濃釉,掐絲比明代細密均勻,釉色雖不及明代,但胎骨厚重堅實,器形以杯、碗、盒、盤、爐等小型器為主。

  二看銅胎:琺琅器的銅胎主要有兩種,其中最主要的一種銅胎是鍛打銅胎,另一種是鏨胎。真正的琺琅器講究胎薄平光,當前市面上的高仿琺琅器如果是鍛打銅胎,可以達到胎薄體輕,須小心對待,如果遇到的是鑄胎器,胎體厚重,拿在手中便知真偽,容易判斷。

  明代早期胎骨略厚,中晚期日趨減薄。清代從康熙時起,胎骨厚重堅實,到清末減薄。明代器物掐絲常有斷裂現象,而清代由於銅質精純並提高了燒製和打磨技術,這種現象基本消失。明代器物鍍金較薄,常有磨脫現象,清代尤其是乾隆時期,鍍金厚重,鍍金技術遠勝於明代,至今器物的鍍金仍光彩照人。

  三看包漿:區別老琺琅器與高仿器皮殼的新老,要先看老光是否自然,再看包漿是否一體,最後看手感有無生澀之感。

  新做琺琅器的釉面多用細砂紙或研磨砂、研磨膏揩磨,先研去賊光,再用酸與高錳酸鉀、松香水或其他混合溶液強化咬蝕處理。所咬蝕舊色比較容易辨別,仔細看上去:一是色不正,二是不均勻,三是手摸生澀。

  四看款識:琺琅器的款不是隨意題寫的,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規定。不同年代有著不同年號的款識,藏家可以根據字形、字體等方面加以鑒別。現存明清二代掐絲琺琅器的款識形式歸納起來,大致有鑄鏨、掐絲和刻款三種。

  目前明代見到的官方紀年款識只有宣德、景泰、嘉靖、萬曆四朝,如遇到有其他紀年如成化、弘治年制的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明宣德時期琺琅器的款識形式有鑄鏨款、雙勾款、和琺琅釉燒成三種。款識書體有楷書和篆書兩種,其中以楷書佔絕大多數。字數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款識排列形式有直單行、直雙行、直三行和橫排。這一時期的款識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鐫刻於器物的口沿、蓋沿或內邊緣處。款識書體莊重雋秀,與同時期的金屬器和瓷器款識相似。

  清代掐絲琺琅器的款識多種多樣,制款方法有鑄鏨,有刻,還有鏤空款等。款識書體包括楷、篆、仿宋等(仿細明體始見於乾隆時期),其中以楷書居多。字數有四字和六字。框欄形式多為正方框和長方框。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