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逸聞趣事(共14張圖片)
  • 16年12月1日 03:2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一、年號相同的古錢幣

宋太祖趙匡胤,於960年定年號為「建隆」,963年改年號為「乾德」。他發現後宮繳自蜀國的銅鏡上,有「乾德」的年號,十分
奇怪。問宰相是怎麼回事?宰相皆不能答。獨翰林學士竇儀答稱前蜀王衍,曾稱年號為「乾德」(919—924)。太祖歎道:「宰相須用讀書人!」但據《石林 燕語》,指出「乾德」為王衍年號的不是義而是盧多遜。「上(宋太祖)初改元『乾德』,因方此號從古未有。韓王(趙普)從旁稱讚。盧(多遜)曰:」此偽蜀時
號也『。帝大驚,遽令檢史視之,信然。遂怒,以筆抹韓王面曰:「汝爭(怎)得如他!』韓王經宿不敢洗面。明日奏對,帝方命滌去。」宋乾德年間未鑄錢幣,傳 世之「乾德元寶」,系五代前蜀所鑄。

明代天啟通寶折十背十·一兩 美品

  明熹宗朱由校,於1621年改年號為「天啟」。司鑰庫太監忽於所貯古代中發現「天啟通寶,即獻皇上。熹宗很奇怪,問左右大臣;何以古錢中會有」天啟
「年號?大臣都回答不出。有慣於拍馬的馬上說:這是天賜之瑞!其實,古錢中的」天啟通寶「系元末徐壽輝所鑄,有小平、折二、折三標識三種。

五代十國唐國通寶折十篆書 美品

  傳世的「唐國通寶」錢,有篆書大、小錢,楷書大、小錢及隸書背有一星錢,共五種。不鑄於唐朝,而系南唐元宗李景所鑄。

  唐貞觀年間未曾鑄錢。傳世的「貞觀通寶」據說是日本所鑄。日本的貞觀元年相當我國唐宣宗大中13年(859)。也有人說貞觀當十錢出於青浦佛塔中。五 代十國時,吳越、楚、閩等國皆沿用唐代年號鑄錢。葉德輝《古泉雜詠》稱,「貞觀通寶」文字與「和同開室」開異,當是日本錢。

遼代天慶元寶小平 上美品

  「天慶元寶」是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所鑄,西夏桓宗純佑也鑄有「天慶元寶」。遼天慶為公元1111—1120年,西夏天慶為公元1194—1205年。但西夏的「天慶元寶」。反而傳世甚稀。

二、年號不便鑄錢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元年(454)鑄「孝建」錢,為錢文載年號之始。後廢帝劉子業景和元年,鑄「景和」錢。以後,到唐朝始載年號:「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五代十國也載年號:「天德通寶」、「光天通寶」、「乾德元寶」……。

乾封泉寶

  於是,錢文形成一種格式,即年號加「元寶」、「通寶」或「重寶」。但有些年號,本身有「寶」字。如作「×寶通寶」或「寶×元寶」,則有重文。為了避免
重文,不得不避開年號,另擬錢文。如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年間(968—975)所鑄錢不作「開寶元寶」,而作「宋通元寶」。宋仁宗趙禎寶元年間所鑄錢不作
「寶元元寶」,而作「皇宋通寶」。南宋理宗趙昀寶慶年間(1225—1227)所鑄錢不作「寶慶元寶」,而作「大宋元寶」;又在寶右年間(1253— 1258)所鑄錢不作「寶右元寶」,而作「皇宋元寶」。

北宋「皇宋通寶」折二鐵母

  南宋寧宗趙擴慶元年間(1195—1200)所鑄錢沒有另擬錢文,只是不稱「慶元元寶」而作「慶元通寶」。

三、難認難辯的古錢幣

古代的布幣,重在銅質和重量,故文字十分簡略,有的只是符號標誌,
日久更為難認。清乾隆朝《欽定錢錄》開卷第一品,定為「貨幣之始」的伏羲幣,其實只是一枚春秋戰國的普通布幣。纂修諸官,把此幣正面的「」認為「帝昊」, 反面的「水」認為「羲」字,合而為「太昊」。實屬牽強附會,貽人笑柄。刀幣背部彎折成一鈍角的所謂「磬折刀」,正面都有一個象畫著眼睛的字,歷代錢譜多釋
為「莒」字。近代袁寒雲獨釋為「召」字。張中可認為此種刀由很少在山東出土,而我出土於直(河北)、熱(內蒙),稀之古代地域,當以「召」字合乎情理。

新莽十布一套10枚 美品

  王莽所鑄錢幣中,除「十布」外,還有一種布幣,右作「大黃」二字,左作「布人」二字。古代錢譜釋為「大黃布刀」。還解釋為:「莽自信言黃虞之後。大
黃,莽之自稱也。」後張端木、丁傳等釋為「大布黃(衡)千」。但王莽錢中其他「千」字之一橫頗長頗明顯,何以此品省去長橫?且讀法作「右左右左」,至為罕 見。讀作「大布黃千」,似仍難令人信服。

  唐初鑄「開元通寶」,或讀作「開通元寶」。

唐「開元通寶」折十型一枚

  「通行泉貨」,或讀作「通行貨泉」。

  「太清豐樂」,前人讀「天清豐樂」。後人辨「天」字下不應有二點,應釋「太」。「太清」年號凡二見:前涼張天錫、南朝梁武帝。

  「鹹通玄寶」,洪遵認為唐鹹通年間所鑄後認為應旋讀,是「鹹玄通寶」。

日本「寬永通寶」小平母錢

  現在收藏古錢的人,手頭都有一種「寬永通寶」,而且都知道是日本錢。但在清朝乾隆年間,竟是滿朝文武不知「寬永通寶」的來歷,只知此錢流行於沿海地
區,疑係沿海有人私鑄。即下聖旨命江、浙、閩諸省督撫「窮治開爐造賣之人」。各省立即明令各縣查辦。在江蘇某縣幕僚汪輝祖,知道這是日本錢,並指出朱彝尊 文集內載《吾妻鏡》一書,有寬永3年序,徐葆光《中山(琉球)傳信錄》中載:中山市皆用「寬永通寶」。兩江總督尹繼善對汪輝祖大為讚賞,認為:「宰相須用 讀書人,作官作幕尤不能不用讀書人。」即與江蘇巡撫莊有恭聯奏:此錢乃東洋倭人所鑄,由商船帶回,漏入中土。復奉旨嚴禁商船攜帶倭錢,零星散佈者官為收
買。

四、男錢、女錢

唐段成式《戲高侍御七首》有句:「詐嫌嚼見磨衣鈍,駐帶男錢壓低。」
什麼叫「男錢」?洪遵《泉志》厭勝品有「男錢」,正面篆為「布泉」二字,說明:「舊譜曰徑寸,重四銖,懸針書,文曰『布泉』。世人謂之『男錢』,方佩之則 生男也。敦素曰:徑寸一分,形制精巧,字體與『貨泉』略同,疑王莽時鑄。後周也有『布泉』,字皆玉筋(篆書名),與此相並,殊不侔(不同)也。」葉德輝稱
「布泉」有二品,一孔緣作雙線,一面文穿孔四出。

  既然唐時已有「男錢」之錢,則絕百指後周所鑄者。《辭源》稱唐前「布泉」為南朝梁武帝時民間私鑄豐貨錢。其說根據《通典》、《文獻通考》。所謂「豐
貨」錢,系十六國時後趙石勒所鑄。後人稱「富錢」,謂得此錢能致富。可見「豐貨錢」也是厭勝錢的一種。「豐貨」與「富」,在字義上有關聯:「布泉」與 「男」,又有什麼關聯呢?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一組三枚

  不僅有「男錢」,還有「女錢」。《隋書。食貨志》云:「(梁)武帝乃鑄錢,肉好周郭,文曰『五銖』,重如其文。而又別鑄,除其肉郭,謂之『女錢』。二
品並行。」梁武帝蕭衍鑄有兩種「五銖」錢,一種方圓兩周都有廓,一種圓周無廓。時人稱後一種為「女錢」。何以稱「女錢」?蔡雲耕解釋為「物之弱小者可稱為 女,而壯者即可稱為男。」他的根據是《毛詩》「女桑」的註疏為「柔弱」之桑。城垣上的「女牆」指卑小的牆。

  但是,當時並未稱方圓有廓的「五銖」為「男錢」。何況「男錢」的作用是「婦女佩之則生男」。可見「男錢」和「女錢」的稱呼是在不同構思下分別出現的。

  我想稱「布泉」為「男錢」的原因,應是生殖器崇拜的遺風。試看「布泉」二字篆文有7筆下垂,令人想起男童生殖器。這種遺風,有似「摸秋」。舊俗認為,婦女秋日暗至男中摘瓜而歸,甚至摸大門的模釘,則會生男。

五、僭偽古錢幣

古史講正統。在一國或一個大區域內,只許有一個王。群雄角逐,「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王鑄的錢是「正品錢」,「寇」鑄的錢便叫「僭偽錢」。物以稀為貴,「僭偽錢」時短量少,反為後世所珍。

「得壹元寶」背上仰月

  唐「安史之亂」,史思明銷毀洛陽銅佛,鑄「得壹元寶」。「得壹」並非「僭偽」的年號,可能是根據《老子》:「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而命名。其黨認為
「得壹」非久長之兆,乃改鑄「順天元寶」。這兩種錢的文字模仿「開元通寶」、「元」字也左挑。宋沈括《夢溪筆談》:「熙寧中,嘗發地得錢三十餘千文,皆 『順天』、『得壹』。當時在庭(諸大臣)皆疑古玩『得壹』年號,莫知何代物。」乾元至熙寧才300多年,況《唐書。食貨志》有明確記載,在朝大臣已搞不清 「得壹元寶」,實屬好笑。清戴熙《古泉叢話》云:「順天易得,得一難求」。有人以三萬錢換1枚「得壹元寶」。但後世出土,此錢反較咸豐時多。

  宋劉豫有「阜昌元寶」及重寶、通寶三種。每種又分篆楷2式。六品很難集齊。近代張可中以70金(錢元)得楷書通寶1枚、40金得篆書元寶1枚。趙汝珍《古玩指南》提到,「阜昌通寶」每枚值銀洋100元。

金代阜昌通寶折二篆書 極美品

  元徐壽輝有「天啟通寶」、「無定通寶」、「治平聖寶」。天定尚易得,天啟則被藏錢家視為「吉光片羽」。

  元韓林兒有「龍鳳通寶」。分小平、折二、折三標識三種。

元 「龍鳳通寶」折三型

  元陳友諒有「大義通寶」,分大、小兩種。

  元張士誠有「天祐通寶」。背面有篆文一、二、三、四、五記值。張可中以34金得一、三、五三種。

天祐通寶」背「貳」

  明李自成有「永昌通寶」。分大、小兩種。

  明張獻忠有「大順通寶」。1976年成都南郊出土「大順通寶」25公斤。部分錢幣背面分鑄「戶」、「工」二字。

  清吳三桂有「利用通寶」、「昭武通寶」,耿精忠有「裕民通寶」。

  清太平天國有「太平天國」等錢。

「太平天國」背橫「聖寶」楷書當五十(直徑:48.7mm)

  40年代,蘇州發現「棟臣通寶」,搞不清是什麼年號。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一文,提到清末余棟臣的川南領導農民起義達九年之久,勢力達到數十縣。遂定此錢為余棟臣所鑄。

  有一種「漢興」錢,文作小篆。顧恆定為漢初所鑄,洪遵也仍其說。《欽定錢錄》序言指出:「東晉成帝鹹和十三年,蜀李壽改國號曰漢,改元漢興。則應為李壽鑄無疑。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