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武當山鎮山三寶黃金投龍、玉壁和玉簡(1張圖片)
  • 24年4月27日 03:3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在道教聖地武當山有明代時期的文物,也是武當山鎮山三寶黃金投龍、玉壁和玉簡。那麼這三件寶物從哪裡來的,怎麼成為武當山鎮山之寶的呢。
1982年8月5日武當山紫霄宮賜劍台下修公路時,出現了國內重大的考古發現。由於山巖坍塌,扒出窖穴時,驚現埋藏的金龍一條、玉壁一件、玉簡一枚。據專家考證,黃金投龍、玉壁和玉簡年代屬於明代建文帝時期的文物。一直以來,考古專家們都將建文年間的文物視為「稀世珍寶」。因為,建文帝在位僅僅三年之久,而這類文物恰恰填補了考古學界的空白,也讓史學界更清晰地瞭解了590年前的明王朝究竟發生了什麼?
出土的金龍,長12.5厘米,寬5.5厘米,身寬1.2厘米,中空,重15千克,為純黃金製品。其精巧異常,栩栩如生,軀體彎曲瘦長,似乎要飛起來。甚至,片片鱗片皆有質感,為典型的明代初期獨具特徵的「閉嘴龍」龍紋造型。臉部表現與元代不同,鼻形用如意紋組成,鼻旁有短鬚上豎,圓形眼。嘴呈豬嘴狀,緊閉。髮前衝,角勾雲形,尾卷雲式。腿長,小腿露脛,五爪風車狀,有雲紋腿毛。這條巧奪天工的金龍,再現了590年前鑄制黃金飾品的高超工藝。從整體看,它使用了我國春秋時期發明,西方近代才發現的金屬鑄制高科技——「失蠟法」和壓模等工藝技法。

另伴有玉壁一件,質地白玉呈灰色,直徑8.3厘米,內圓徑1.4厘米,厚0.3厘米,規整無紋。

同時,出土玉簡一枚,長29厘米,寬7.5厘米,厚1厘米,為白裡暗綠色石質。因長期埋入土中,出土後呈灰黑色,正反均刻有文字。刻字楷書工整,字小如芝麻粒,雕刻極精細。

這玉簡上,芝麻粒大小的字到底是什麼呢?

隨著考古人員更加細緻地考證,其全文內容為:「今謹有上清大洞玄都,三景弟子湘王,以今上元令節,開建三景靈壇,啟修太暉,元上洞玄靈寶,山東真演教,福國裕民,濟生度死,普天下齋計一千二百,分通五書,宵今則行道事,竟投簡靈山,願神願仙,長生度世,飛行上清,五嶽真人,至聖至靈,乞削罪錄,上名九天,請指靈山,金龍驛傳。建文元年歲次乙卯正月壬申朔十五日丙戌上清大洞經篆法師,臣周思禮於武當山福地告聞。」

從簡文上的文字和落款可以看出,這是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為啟修太暉觀,特向武當山道教靈山來請示而所為之。

湘王朱柏為什麼在父親朱元璋死後,侄兒朱允炆繼位時,到武當山做道場呢?

古代的帝王和一些高級貴族在政治上受到很大的壓力之後,或者是導致他心緒不安寧的時候,往往要求助於宗教,或者是投入到宗教活動中,求得一種平安和寧靜。

原來,建文帝登基以後,整個心思都集中在如何消除藩王的威脅上。分封在湖廣的湘王朱柏,眼見著雄霸一方的藩王紛紛獲罪,信奉道教上清派的他,特地到武當山開建靈壇,做了五晝夜的道場,祈求道教最尊之神元始天尊、靈寶天尊、消災賜福,准許他在江陵修建仿武當金殿的太暉觀,以祈禱神靈,即所謂的「濟生渡死」,「乞消罪錄,上名九天」,並按道教《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的法,將玉簡金龍和玉璧秘密埋入地下,迷信金龍能帶上他的心願遞達天庭。

所以,處於激流漩渦中的湘王,不惜用金玉向神靈求助,將其作為救命的稻草,以祈求一份寧靜。然而,後來的他還是被建文帝的「削藩」嚇得自盡了,他所向玄武虔誠的祈禱最終在一場紛爭中未能倖免。

如今,金龍、玉壁、玉簡作為鎮山之寶,收藏於武當山文管所,接受世人驚歎的目光。可誰也不會想到,這金光閃閃的金龍,光彩絢麗的玉壁、玉簡的背後,卻向我們講述的是中國封建王朝中的一個藩王,一生都不能倖免的歷史悲劇。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