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中國古代玉器鳳鳥紋是常見紋飾之一。鳳,在漢族傳說中,為群鳥之長,是羽蟲中最美者,飛時百鳥隨之,尊為百鳥之王。《說文》四云:「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麟後,蛇頸魚尾,顴顙鴛思,龍文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崑崙,飲砥樸,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鳳鳥紋按照構圖形象分為長喙鳥紋,體軀是鳥,頭部有一較長的喙;鴟梟紋,正面,大圓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雁紋,是鳥紋中寫實的形象,屬春秋晚期北方的風格。鳳鳥紋多飾於鼎、簋、尊、卣、爵、觶、觥、彝、壺等器物的頸、口、腹、足等部位。
在古人的心中,鳳是吉祥之鳥。目前,我國最早的鳳鳥紋發現於原始社會仰韶文化時期,有陝西北首嶺出土的龍鳳紋細頸壺,另有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刻於象牙上的雙鳳紋蝶形器等,均具有後來鳳鳥的雛形。而最早出現在玉器上的鳳鳥紋圖案則始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鳳。時代處於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3世紀。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鳳,是目前我國所見雕琢於玉器上的最早的鳳鳥藝術形象。
鳳是禽類美化的象徵,因此研究鳳鳥紋不能脫離對歷代禽類紋飾的研究。縱觀鳳鳥紋飾的發展與變化,總能在同一時期的禽類紋飾中找到其藝術風格的共同點。商代玉器雕琢品中就出現較多的禽類作品:有鳳、鳥、鶴、鷹、鴟、鸚鵡、雁、鴿、燕子、鸕茲、鴨等。以玉石為載體的鳳鳥紋文化從原始社會一直傳承至今。
商鳳鳥:寫實與誇張並存
殷墟婦好墓出土玉鳳,作仰身回首狀,冠、喙如雞,短翅長尾,尾羽分作兩股交叉,翅上琢出陽線翎紋,姿態極為生動,顯示出藝人的精湛技藝和創造才能。
在造型上,商代鳳鳥玉器均閉嘴,瞪目,高冠上飾鰭齒紋,卷尾,昂首凝視,規矩嚴謹等特徵。商早期薄片狀為多,晚期出現了圓雕鳳鳥。在紋飾方面,鳳鳥紋眼睛多作甲骨文「目」字形(有雙勾、單勾),俗稱「臣」字眼,另有陰刻圓眼、陽紋圓眼、圓穿眼、外兩圈陽紋而眼珠去地等眼形。鳳鳥大多採用寫實與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琢磨。輪廓簡練,多採用幾何紋雙勾線來裝飾高冠、豐滿的雙翅、長長的尾羽、寬大而有力的爪子等。商代禽類多用翎紋和羽毛紋作裝飾。
在技法上應用了鑽孔、打磨、陰刻線、陽刻線,另在陰線和陽線一側或周緣並用「撤」刀法,產生一斜面的效果,俗稱「一面坡」,淺浮雕或用撤刀法琢出雙勾線等用於裝飾羽毛。
用料方面,商以前主要用的是彩石玉器。婦好墓玉器的出土證明了商代已開始啟用新疆和闐玉的青玉、白玉、黃玉、墨玉、糖玉等。除此之外,還有遼寧岫巖玉、河南南陽玉等。
西周鳳鳥:圖案化線條優美流暢
西周玉器工藝,初期沿襲商代傳統風格雕琢技法,後逐漸形成自身風格及特徵。
在造型上,西周琢於玉器上的鳳鳥大都小巧玲瓏、生動可愛。這一時期也以薄片狀為主,到了晚期圓雕器物有所增加。但鳳鳥紋的喙部與商代相比有所變化。喙部變長變尖向下勾,另外也有上下唇都向外勾的。
鳳鳥的頭冠從華麗多齒的高冠,演變為長條形往前下方勾的鳳冠,西周鳳鳥紋玉器除大件的柄形器外小件為多。一般都琢有圓孔供繫掛之用。這一時期的鳳鳥紋獨立成形的較多,飾於其他物件上的較少。
西周鳳鳥紋在雕琢技法上,善於採用細陰線和撤刀法(一面坡)、粗陰線相結合的粗細陰線雙勾法來刻畫主題,線條剛勁,形象生動。這一時期常用的陰刻線單撤刀法,陰刻線較寬闊、流暢,更富表現力,流動感強,刻畫的鳳鳥紋線條優美流暢,輪廓清晰。
西周時期鳳鳥紋玉器在造型上無新的突破,而在以鳥形器向鳳鳥紋圖案的轉變上有了很大的發展,一改前期的粗拙風格。玉器紋飾從青銅器圖案中吸收了大量的鳳鳥紋圖案,從而使鳳鳥紋向圖案化的方向發展,鳳鳥紋圖案成為西周時期的流行題材。這種題材的盛行,反映出當時人們對鳥這種飛禽的崇拜心理,同時也體現了這一時期人民的審美時尚。
西周時期玉器用料方面,從全國出土的情況看,大部分是選用當地優質玉料雕琢成器,和闐玉用量不多,可見和闐玉仍是來之不易的珍貴玉材。
春秋戰國鳳鳥:溫順秀麗的柔美個性
春秋戰國時代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思想上百家爭鳴。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化身,他們佩掛玉珮,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因此,此時玉珮特別盛行。
在造型上,春秋戰國時期的鳳鳥紋一改商周時期的神秘和謹嚴,猛禽形象的鳳鳥紋已較少見,代之出現的是修頸、長腿、溫順秀麗的鳳鳥紋形象,優美清秀,動態輕盈。這一時期的鳳鳥紋不再是商周時期那樣閉嘴、瞪目、昂首凝視的規矩特徵,而是趨於向輕盈活潑、自由鳴叫舒展的狀態發展。
在紋飾上,戰國初期開始出現半葉形冠(似貓耳),到了戰國晚期出現飄帶形冠,飄向腦後並向上捲曲,較短。羽毛上雖仍有春秋戰國時常見的淺浮雕臥蠶紋裝飾,但更多的是用捲曲的飄帶裝飾羽翅和鳳尾,表現出活潑柔美的個性。在鳳眼的裝飾上,眼睛除了沿用商周時期圓形陰刻線或圓形陽紋眼外,戰國晚期出現似水滴形狀的陰線眼,另有橄欖形陰刻線眼,有的前後增加眼線,
使戰國時期的鳳鳥眼睛較商周圓形眼更加秀美。戰國玉器在拋光技法上較前幾期都有進步,玉器拋光亮麗,充分顯現了玉的質感。
春秋晚期的玉雕鳥鳳紋數量較少,到戰國中期以後開始逐漸增多,而商周時期不管是片狀或圓雕的,單獨成形的鳳鳥紋較多。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般都裝飾於玉璧、玉璜、玉珮、玉玉管上,單獨成形的鳳鳥紋圓雕件較少。
春秋戰國時期和闐玉的使用進一步擴大,進入各諸侯國,而彩石玉則降為從屬地位。
秦漢鳳鳥:飛鳴起舞天下太平
秦漢時期的鳳鳥紋,基本上是繼承了戰國時期鳳鳥紋的造型,鳳鳥長冠、修頸、鳳眼呈圓形,顯得格外秀媚而有神。有所變化的是鳳的形象輕盈娟秀,多做飛鳴起舞的動態,表現了「鳳飛鳴則天下太平」的涵義。圓雕鳳鳥玉件,體態較豐滿。
秦漢時代的鳳鳥頭胸部分紋樣清晰,鳳眼大多用圓形陰刻線眼,有的眼外一陰線延伸至腦後,顯得精神秀美。鳳嘴大都作鳴叫狀,漢中期出現了鳳鳥紋嘴裡銜珠式綬帶的現象。鳳鳥羽翅和尾部用單或雙陰刻線裝飾,時有撤刀技法出現,這時出現了邊緣用游絲毛雕紋裝飾(游絲毛雕是漢代的一種紋飾,因細小並似游離狀而得名),花蕾紋開始應用在羽翅的裝飾上,另外在鳳鳥的關節處大多陰刻漩渦紋。
玉雕鳳鳥紋單獨成形的少,一般都裝飾於形佩(雞心佩)、玉璧、玉瑗、玉環等。
經過秦的統一和漢前期國力的發展與壯大,特別是漢武帝時派使節張騫通西域,從此新疆和闐玉大量輸入內地,加速了漢代玉器的發展。當時民間還使用一定數量的陝西藍田玉和河南南陽玉。
三國魏晉南北朝鳳鳥:活潑輕盈飄逸生動
從三國分立到兩晉南北朝三百多年間,是我國歷史上戰爭頻繁的年代。東漢時佛教的傳入,生活顛沛流離的人們找尋到了精神上的寄托,創造了光耀千古的石窟寺藝術,玉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由於戰亂,阻礙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這一時期出土的鳳鳥紋玉雕件較少,但這一特殊時期的文化現象也滲透到琢玉文化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73年山西省壽陽縣賈家莊村庫狄洛墓出土的北齊玉鳳鳥紋佩。此件玉珮造型和紋飾上採用寫實和誇張的手法,利用較纖細的陰刻線條,雕琢出展翅欲飛的鳳鳥紋。鳳鳥頭上有飄帶狀的高冠,細陰線水滴形眼,口銜寶珠,用淺細的陰刻線雕琢出美麗羽毛和三組飄帶狀的長尾。在鳳鳥的周圍點綴著陰刻線琢出的小鳥和飄帶狀的雲氣紋,這種紋飾其他朝代未出現過,這是北齊的特點。由於佛教文化的滲透,一改漢代純樸的鳳鳥風格,而形成活潑輕盈、飄逸生動、流暢自如的格調,變得華麗多姿。隨著外來文化藝術的傳入,在這期間,荷花、蔓草等植物也與鳳鳥紋相揉合而流行起來。
在用料上由於戰亂,經濟蕭條,玉器工藝不景氣,各地彩石玉器出土也不多,和闐玉的用量相對就更少。
隋唐鳳鳥:歡快喜慶翩翩起舞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我國的文學藝術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玉器的鳳鳥形象在此時也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活潑而瑰麗,生動而優美,在藝術和琢玉技法上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鳳鳥造型上也體現出隋唐盛世的風格,鳳鳥的形象大都是歡快、喜慶、翩翩起舞的造型,整個鳳鳥紋畫面洋溢著幸福、明朗、和平、寧靜的氛圍。在單獨的鳳鳥圓雕玉器上,較多的應用碾磨技法,注重神韻的刻劃,玉肌更為豐滿,栩栩如生,真可謂氣韻生動。鳳鳥紋常以展翅欲飛的姿態出現,翅膀成弧形,鳳鳥形象生動,優雅舒展。鳳鳥冠較隨意,鳳眼一般為下凹圓點,俗稱「點眼」,另有三條陰刻線組成的三角形眼。鳳鳥嘴基本上無張口的,給人優雅之感。翅膀一般用短直纖細的陰刻線作裝飾,另有翎毛紋和雙筋葉脈的羽毛紋作裝飾。鳳鳥周圍用纏枝花卉、祥雲作陪襯,繪畫趣味相當濃厚,和當時文化藝術的繁榮、繪畫的興盛有關。隋唐時期多層鏤空技法開始應用,鏤空玉器亦見增多。
隋唐時期的鳳鳥紋一般都裝飾在玉珮、玉釵、玉梳背、玉飾件、玉帶鉤、玉提攜等上面。
唐代由於受到于闐國所進貢玉帶板影響,加之古老的崇玉傳統在盛唐重新萌發,所以在唐高宗時制定唐朝官員服制增設玉帶,可見這一時期大量和闐玉流入官府。
宋元鳳鳥:紋飾與鳳鳥完美結合
宋代經濟發達,城市繁榮,海外貿易頻繁,但在政治上極為軟弱,不能統一版圖,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長期並存,既互相撻伐,又互通貿易,其政治、經濟、文化聯繫極為密切,對民族的聯合與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遼、金、元等時期玉器上的紋飾頗具民族特色。
宋代鳳鳥紋在造型和紋飾方面,鳳鳥雙翅翻飛的弧度小,不及唐代鳳鳥雙翅翻飛的弧度大。有冠的鳳鳥不多,造型一般較隨意。鳳鳥眼有下凹圓點眼,三條陰刻線組成的三角形眼。鳳鳥雙翅用陰刻線和翎毛紋裝飾,陰刻線密而纖細,每條陰刻線條條見底,比唐代的更深。鳳鳥紋常與品字雲紋、如意雲紋、朵雲紋、花草相結合,構成一幅吉祥圖案。宋代對花草的雕琢更加講究,葉脈紋一般都下挖,葉邊琢出鋸齒紋,葉面和邊緣之間有弧形,立體感強。這一時期玉器上的鳳鳥花草紋均用寫實手法,達到造型生動、神態逼真的藝術效果,鳳鳥紋與圖案完美統一,繪畫趣味比唐代更進一步。
元代玉器繼承了遼金北方遊牧民族的審美特點,在有關鳳鳥紋題材的玉器中,構圖上出現了狩獵的緊張場面。元代春水玉是契丹和女真族的創造,反映鶻攫天鵝的題材,每年春正二月女真人以海東青捕天鵝活動叫做「春水」。這一題材一般都雕琢於玉帶和提攜上,造型為腰圓形,正面弧形外凸,高出邊框,多層次透雕、鏤空相結合的琢玉法在這一時期盛行。
元代的鳳鳥紋飾的製作技法上一般都較為粗獷,但這一時期的鳳鳥紋也有亮點:鳳鳥的眼睛最為美麗,是人們所崇尚的迷人的鳳眼,眼睛好似在微笑,很傳神。元代在玉器的用料上不是很講究,出現了各種玉材並用的局面。
明清鳳鳥:精雕華麗商品化
明代鳳鳥紋的造型大多盛行與花草相結合雕琢雙層透雕的吉祥圖案,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明初期玉器形式上有精緻嚴謹的特點,中期帶有過渡期的承前啟後的特點,帶有工整細巧的風格。後期的玉器全受到商品生產的支配,使玉器藝術有明顯的轉變,形成藝術化、裝飾化、商品化的風格。
明代鳳鳥的造型與紋飾:鳳鳥冠呈帶狀向腦後飄,較隨意,鳳鳥眼形基本上和元代的相似,圈眼分雙圈和單圈眼。裝飾羽毛和尾部的陰刻線,緊密而零亂,雙翅展翅時的翅膀不再是圓弧形,轉角處出現方角度。琢玉技法上,前期繼承元代的風格,大刀闊斧,奔放潑辣,中期的工整細巧,後期花鳥紋出現求形不求工,像民間剪紙似的,無生氣,缺少立體感。玉質方面,羊脂玉較少,多系雜色玉、劣質玉。清代鳳鳥紋在造型上以圓雕狀為多,以透雕為主,紋飾細膩,裝飾華麗繁縟,常與牡丹花卉結合,有鳳穿牡丹等富貴吉祥寓意。鳳鳥紋紋飾大多採用陰線、陽線勾勒、平凹、突起、鏤空、俏色、拋光、碾磨等技法,在琢玉技法上達到了頂峰,基本上所有的琢玉技法都能熟練掌握且技藝精湛。它以精雕細刻、富麗堂皇的風格獨步一世。
用料方面,主要用新疆和闐地區和葉爾羌地區所產的優質玉料,其品種有青玉、碧玉、白玉、黃玉、墨玉等,且清代羊脂玉屬歷代存世最多的。河南南陽玉、遼寧岫巖玉均做些小飾物在民間流行。
綜上所述,始於商代玉器上的鳳鳥紋,寫實與誇張的手法並用,雕琢鳳鳥紋姿態極為生動,已顯示出藝人的精湛技藝和創造才能,說明商以前的工匠已經較好地掌握了創作鳳鳥紋的技藝。西周時從青銅器圖案中吸收了大量的鳳鳥紋圖案,鳳鳥紋呈圖案化,成為西周這個時代的流行題材。春秋戰國時鳳鳥紋溫順秀麗的形象取代了猛禽形象的鳳鳥紋。秦漢鳳鳥紋大都作飛鳴起舞的動態,寓意「鳳飛鳴則天下太平」。三國魏晉南北朝鳳鳥紋一改漢代純樸莊重的風格,變得活潑輕盈、華麗多姿。唐朝的鳳鳥紋大都歡快、喜慶、翩翩起舞。到了宋代,鳳鳥紋均用寫實手法,鳳鳥紋與周邊紋飾完美結合,具有濃厚的繪畫趣味。明清時期海運暢通,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工藝美術品的生產,特別是清中期琢玉工藝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琢玉技藝精湛,鬼斧神工,玲瓏奇巧,展現出琢玉工藝一派繁榮景象,出口的玉雕品中鳳鳥紋樣已被視為東方藝術的特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