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代玉龍鉤有何區別?(共4張圖片)
  • 15年4月1日 23:2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從考古資料得知,帶鉤一般用於束腰,鉤掛隨身小物品,或者與佩飾成組使用。帶鉤通常由鉤首、鉤身、鉤鈕三部分組成。鉤首位於器之一端並向上彎曲成鉤狀,鉤身正面為鉤面,多有紋飾,鉤身底部有紐。

元明清三代玉龍鉤有何區別?

  玉帶鉤數目眾多,形狀各異。鉤首一般有龍首、螭首、禽鳥首等。元代至清代,龍首的玉帶鉤較為常見,在形式上比較相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區分對比。

  龍首,元代扁而長,頭、面平整。明代龍頭較短而厚,頭頂隆起。清代更為顯著,出現了圓頂狀的高額。

  龍頸,元代從側面看較寬闊,明代較元代窄,清代龍頸更狹窄。

  龍嘴,元代閉口為多,口沿雕刻兩排整齊的龍牙。也有的沒有龍牙,只用一條陰刻線表示閉口。嘴形也有微張狀。明代龍張口為多,嘴巴呈斜直狀,不露整齊牙齒,露牙也只是上下兩顆。龍嘴口角線開口大而深,吻部斜殺明顯。清代和明代同。

元明清三代玉龍鉤有何區別?

元 玉帶鉤

  龍睛,元代長眉壓住兩個大眼睛,下凹,但鼻樑平整,使頭面形成平整狀。明清兩代鼻樑下凹,眼睛呈蝦米狀,突出於眼眶。明代龍鉤用兩重刀刻劃出眼鼻,其他年代無此特徵。

  龍發,元代有的分兩縷,有的分三縷,毛髮飄逸、整齊,很長,到鉤身的三分之一左右。明清兩代龍發很短。明代龍發呈一小撮,一般在背後,只露出一兩撮發尖。清代更少更短,甚至不畫毛髮。

元明清三代玉龍鉤有何區別?

明 龍型玉帶鉤 (六件)

  鉤背上的螭龍,元代距離鉤首較遠,深雕,緊貼鉤背枕上。明清兩代螭身距鉤首近,且透雕,四肢騰起。明代玉帶鉤背上的螭龍,腿生硬斜直。清代螭紋兩條後腿在一平行線上,沒有高低之分。

  元明清三代龍鉤的玉質和拋光也不同。元代玉帶鉤大多經過精細的碾磨,所以底子平,但是光亮度並不高,玉質以青玉、碧玉、灰白玉為常見,羊脂白玉很少。明代碾磨水平較差,底子上往往出現水波紋痕跡,雖然光澤很強,但掩蓋不了做工的粗糙。清代無論在創作和拋光上都超過前代,特別是在選材上非常嚴格,大多採用上等白玉和上等的粉皮青玉進行加工。

元明清三代玉龍鉤有何區別?

清 龍型玉帶鉤 (五件)

   從鉤體看,元代鉤體較寬,近似琵琶形,明清兩代基本上是螳螂形,後逐漸成為板塊形。

   從鉤鈕看,鉤鈕越高則年代越早,鉤鈕矮則年代晚。鉤鈕越貼近尾部年代越高。元代鉤柱中間厚四周薄,鉤鈕成長方形環孔、矩形、銀錠形、花形、圓鈕或組合形等,且貼近尾部。明清兩代鉤鈕不及元代高,鉤鈕薄而短且距鉤身近。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