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1
源流
青銅器在古時被稱為“金”或“吉金”,是銅與錫、鉛等的合金。中國早期青銅器主要出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黃河流域,數量很少,器類單一,為中國青銅文明的先聲。
夏代,在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了種類較多的青銅容器和武器,形成了連續、有特色的青銅文化,中國真正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酒器隨著青銅時代的到來而出現。
相比世界其他地區,中國青銅文明最大的特色是與禮制密不可分。青銅器在當時是禮制的象徵物,又稱為禮器。各級貴族使用禮器的種類、數量都有比較嚴格的限制。酒器是禮器中一個龐大的門類。
2
3
4
5
6
張元成
夏代,酒器的種類較少,二里頭遺址出土有一件爵。
商朝,因商人崇尚飲酒,酒器的種類大大增加,出現了觚(gū)、角、觶(zhì)、觥(gōng)、瓿(bù)、尊、卣(yǒu)、罍(léi)、方彝等器型。據目前考古發現,酒器在商代墓葬中出土青銅容器中所佔比例相當大。婦好墓出土的210件青銅容器中,酒器就有155件。山西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也是以酒器為主體。商朝禮制文化,爵、斝(jiǎ)、觚等酒器為核心,充分說明了酒器在商代的重要性。
商人好酒,周人重食。周王朝吸取了商代滅亡的教訓,禁止酗酒。從西周開始,曾經流行於商代的多種酒器數量上逐漸減少,有的種類消失。西周早期,斝和瓿這兩種器型消失;西周中期以後,酒器的種類銳減,爵、角、觚、觶、卣、觥、尊基本銷聲匿跡。但是周人並非完全排斥酒器,而是依照自身的喜好,選取了另外一些器物作為酒器。比如西周時期,壺開始作為酒器大量出現,還有春秋晚期出現的鐎(jiāo)等器型,都是兩周時期重要的青銅酒器。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時代久遠,有不少酒器的名稱和功能一直存有爭議。現在我們所使用的青銅器的名稱,大多數是宋代學者根據古代文獻框定,一直沿用至今,也有一部分是當代學者根據出土青銅器“自名”而定。這些名稱是否真正是當時器物使用時的名稱,需要更多的材料去證實。
分類
從用途出發,青銅酒器的分類多種多樣。本文以朱鳳瀚先生的論述為線索,將酒器大致分為溫酒器、盛酒器、飲酒器、挹(yì)注器和承尊器等幾大類,其中前兩類的器型最豐富。
溫酒器:爵、角、斝
爵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現的青銅酒器,也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酒器,一般形狀是前有流,後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有鋬(pàn),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之際有柱(圖5:商代雷紋爵),其用途有多種不同學術觀點。
角與爵形制相仿,但沒有柱,口緣兩端都做爵尾形狀。角的用途,容庚先生認為:“其下有三足,且常有蓋,便於置火上以溫酒,故與爵同為溫酒器。”
斝與爵相比較,形體較大,無流和尾。
盛酒器:尊、觥、彝、卣、壺、罍、瓿等
尊在先秦時期是酒器的共名。後來,宋人把尊定為某類器物名稱。幾經變遷,現在我們將“侈口,腹部粗,高圈足,形體較寬”的青銅器命名為尊。
命名為尊的器物,還有一種是肖形尊,多為設計成鳥獸形的盛酒器。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晉侯鳥尊便是這種器型(圖2)。
晉侯鳥尊出土於著名的晉侯墓地114號墓,高39厘米,長30.5厘米,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背上一隻小鳥巧妙地成為器蓋的捉手,鳳鳥的尾部被塑造成大象的鼻子,恰到好處地與鳳鳥的雙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器蓋內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經研究,這座墓葬為第一代晉侯燮父之墓,銘文表明它是晉侯燮父的祭祀用器。燮父去世後,將這件宗廟重器隨葬。
卣為斂口,鼓腹,頸兩側有提梁,上有蓋,下有圈足。“鴞形卣”,被網友追捧為山西博物院最萌的文物(圖6)。方彝是長方高身有蓋、蓋頂做四阿式屋頂、上有蓋鈕的一種青銅酒器。
觥的一般形制是橢圓形腹,帶足,前有短流後有半環狀鋬,皆有蓋。山西博物院收藏有一批精美的商代盛酒器。比如獸形觥,裝飾有極其繁縟的三層花紋,蓋子上還裝飾有一人臉的圖案。還有造型獨特的龍形觥,為海內外僅見(圖4前一)。
在春秋晚期太原趙卿墓出土的文物中也有大量精美的盛酒器,如匏壺,設計成匏瓜形,蓋子為天雞的形象(圖1)。
飲酒器:觚、觶
飲酒器中最常見的有觚、觶等,挹注器常見的有斗和勺等。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雲紋觚,在足部內懸掛一鈴鐺,搖之叮咚有聲,恍如天籟,當是具有山西特色的裝飾(圖3)。
夏商週三代,是酒與禮制結合最為緊密的時期,也是酒禮最為複雜的時期。正因為如此,酒器發展也最為迅速,青銅酒器也就成為中國青銅文明的一大亮點。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青銅時代伴隨著禮制一併衰落了,青銅酒器也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留給後人的精美青銅藝術品仍然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作者為山西博物院院長,本報記者喬棟整理。圖片由山西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