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知古鑒今-宋仿漢鏡材質不同紋飾不清(1張圖片)
  • 24年4月15日 14:4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青銅器鑒賞要瞭解青銅冶煉和金屬材料學方面的知識。因為隨著時代的變化,冶煉和鑄造水平、表面處理技術都發生了變化,各時期的青銅製品就會表現出不同的材質和表面處理的痕跡。
  籠統地說,商周青銅禮器多為銅錫合金、銅錫鉛合金。錫和鉛的比例都不太高,主要是為了加入少量的錫、鉛可以獲得較好的澆鑄流動性,對於容器本身並無硬度的要求。而同時期的兵器,則錫和鉛的比例要略高一些,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兵器的硬度,獲得更鋒利的效果。戰國以前的青銅器普遍脆性較大,戰國、秦漢時期的青銅器韌性大一些(除兵器、樂器、銅鏡外),這都說明材料有所變化。唐、宋、元、明的青銅材料多顯紅頭。明末開始廣泛使用黃銅(含鋅),絕大部分銅器呈現金黃色。清末出現白銅(鎳青銅)。

  在一次鑒賞會上,一位執寶人帶來銅車馬的組件要求鑒賞,一件車轅、一件斷成兩截的軛、一件小銅馬,表面呈現黑皮、無綠銹,局部有黃土塗蓋。小型銅車馬是漢代常用的隨葬冥器,但是像這三件無綠銹全黑皮的十分罕見。從斷成兩截的人字形軛的斷口處,能很清晰地看到銅的材質金黃,我確定這是件贗品。雖然漢代銅也有偏黃色的,但是與明代中期以後,一直到現代的黃銅色澤不同。對此,執寶人半信半疑,說此物就出自鄰村,還說剛出土不久。此時我看到銅馬的肚子裡的沙土中,露出一根編織袋的長絲頭,用手拉了一下,尼龍絲被埋得很緊,他這才明白,土是近期填進去的,於是接受了我的鑒賞意見。這種發現埋進尼龍絲的情況是十分少見的巧合,在此例中只是說明了材質分析在鑒賞中的作用,說明將材料作為依據是可靠的。
  再以銅鏡為例,各時期銅鏡的材料是不一樣的,尤其是戰國、漢、唐、宋、明、清幾個制鏡高峰時期的鑄鏡材料,是有明顯區別的。大約在1997年,有一位朋友攜帶約三十面漢代和唐代的銅鏡給我看。他帶來的這批漢唐銅鏡品相好,基本上都殘留著光亮的鏡面,習慣上叫”水銀沁”。我仔細觀察這批銅鏡後發現疑點,不論是漢鏡還是唐鏡材質竟然相同,光亮面的色澤也一樣,銹也是相同的特徵,僅是鏡的外形和紋飾兩方面能區分出漢代和唐代的不同特徵。這就不對了,有經驗的銅鏡收藏家,是能夠看出漢鏡的灰白色與唐鏡的銀白色微小的材質差異的。這些銅鏡竟然無差異,從外觀看,像是出自同一個墓葬,實際上這種無差異正是在告訴我們,這批仿品出自同一個作坊。材料一樣、鑄造方法一樣、作假銹也一樣,所以才出現這種結果。由於這批銅鏡製作精細、很有水平,我給這批銅鏡定為高仿品。這種仿製水平在1997年之前是達不到的,經過這麼多年的仿古探索,造假水平上了一個台階,此類銅鏡至今仍然經常見到。
  上世紀 90年代末,朋友在文化市場的地攤上買到一個漢代銅鏡,他總覺得與其他的漢鏡不同,不順眼,但銹跡又很真,拿來與我一起研究,我們共同鑒賞為宋仿漢鏡。依據是什麼呢?主要是材質。宋仿漢鏡材質暗紅,從硬度上講也略軟於漢鏡,其次是紋飾不清晰。紋飾不清晰,鑄造粗糙是宋代銅鏡的普遍現象,包括遼、金銅鏡在內。這是因為在宋代人的生活中,銅鏡已不再擁有像漢代、唐代時的地位,只是一般的生活用品,地位下降了,全國各地有很多民間的制鏡作坊。所以宋代的工匠沒有漢唐制鏡的激情,缺乏創意,經常直接用漢鏡或唐鏡的圖案印模仿製,這種情況在出土的銅鏡中是常見的。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