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雕刻技法有淺刻,有平地浮雕、深雕、透雕、立雕等。構圖多採用對稱式,或在對稱構圖中出現均衡的圖案。
題材多種多樣,動物紋有龍鳳、螭虎、虯夔、獅、鹿、麒麟。植物紋有卷草、纏枝、牡丹、竹梅、靈芝、寶相花。其他紋樣有十字紋、萬字紋、冰裂紋、如意雲頭紋、玉環紋、繩紋、雲紋、水紋、水焰紋以及幾何紋等。
明末清初黃花梨圈椅成對 ? 成交價2,419,000港元
雕飾的部位,明代多在座椅腳柱間的牙板上。靠背之背板上及構件的端部。清代則部位更廣泛。比較而言,明代是點睛或烘托作用,清代則成為主要內容。
明代的交椅,以山水雕飾者較少,以詩文題字繪畫為飾者相對多些,這與晚明藝術上高度文人風格的發展有關。今傳世晚明四大文人(周天球、文征明、祝枝山、董其昌)字跡銘款的座椅就是明代文人風格影響下的代表作,其落款書法更提高了座椅的藝術價值。
傢俱中以金屬為飾件,大多為保護端角或為加固焦點而設置的,其次是美化的作用。飾件主要用白銅作材料。白銅為銅鎳合金,色澤柔和,遠勝黃銅。在帝王使用的高級坐具上,還有一種鐵板上鏨(zan)陽紋、錘上金銀絲的鍍金金屬件。常用的飾件有面頁、合頁、包角,以及某些專用金屬件。面頁、合頁常作圓形、矩形、長方形、如意雲頭形等。
髹飾主要為美化傢俱表面。髹飾的色澤與傢俱使用環鏡有密切關係。同樣是一件椅子,可紅、可黑、可濃、可淡,不能單純就其色彩論定其俗雅。髹飾濃淡塗抹,不拘一格,各得其宜。髹飾按其所用材料可分為二類:漆飾、蠟飾。
明末清初黃花梨平頭案 ?成交價1,770,000港元
漆飾。明代以來漆飾工藝十分發達,官營與民營漆作坊的產品相互媲美,能工巧匠輩出,工藝達到了很高水平。用於座椅的漆飾有:素漆、彩漆、隴金、描金、雕漆等多種工藝(清代繼續發揚,有螺鈿、鑲嵌、其他寶石嵌等漆作)。大致民間漆飾比較簡樸,宮廷則講究華麗。農村中常用的傢俱、桌椅多為陪嫁物,常用紅色漆,色調明亮熱鬧,擺在房中,喜氣洋洋。士大夫的書房、客室和園林的樓榭,多用中間色漆飾,如淡赭,或直取木材的本色,力求淡雅自然之情趣。寺院、殿堂陳設多用紅漆、描金或戧金。
蠟飾。明代座椅中紫檀、花梨、紅木、雞翅木等硬木傢俱,因其木材本身有活潑美觀的紋理和深沉的色澤,匠師們在造型配料方面也非常注意發揮其天然的紋理與色澤之美;不用其他有色的飾物,只使用蠟飾工藝(蠟多為蜂蠟)。在打磨光平的座椅、素架上,敷些有機顏料,將底色調勻,使座椅整體色調基本一致,然後把座椅烘熱,隨烘隨把蠟塗上,使蠟質浸入木質的內部,再用乾布用力擦抹,把浮蠟和棕眼處理掉。經過這樣的蠟飾傢俱,表面光膩如鏡,又能顯示木材的質地細密和紋理,色澤典雅的天然美。例如蠟飾後的紫檀座椅,在一定角度光線投射下,呈現一種柔和美妙如綢緞般的色澤。而蠟飾的黃花梨木座椅,則具有琥珀般透明的視覺效果。
蠟飾工藝,是明清匠師們運用自如而又美觀大方的先進裝飾技術,也是中國傢俱,尤其是座椅所具有的特色。
明式傢俱在製作上,體現了以上六大特徵:
黃花梨有束腰四足圓凳成對 ? 成交價2,300,000RMB
其充分的合理性與實用美觀性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從而成為我國傳統傢俱乃至世界傢俱式樣的典範,是環境藝術中園林和室內陳設的精華。
例如圈椅,其由搭腦(座椅靠背中央最高處)向兩側方向延伸,順勢而下,與扶手融合成一條弧形曲線。這種所謂馬蹄形輪廓是中國座椅獨有的優美造型。又如黃花梨木圈椅,此椅大半部與一般椅子結構相似,四根直腿穿過坐展(坐展,指椅子的架上可以取下的部分,一般用棕繩、籐皮、鋼絲等編成)直抵椅圈,四隅構成主圈穩定的支柱,椅腿的直線與椅圈的曲線配合上方作小弧度的外仰,靠背板子,兩側的鐮把棍(扶手中央的直立木條)都作較大的曲線與扶手處線條配合,使得造型流轉順暢,沒有生硬之感。椅腿間近地處的前、左、右三邊,連以兩根橫行木條,上根平直,下根呈羅鍋狀。
圈椅的視覺中心,為靠背上的如意團花,起到提神作用。又把靠背兩旁立牙頭,前腿上端角花牙,與椅座的右、左。後面牙板統一起來。這組小曲率曲線裝飾部件及主圈、靠背等大曲率部件相呼應,得到有趣味的烘托。此椅各構件的截面都是大小不同的圓、橢圓等形狀,沒有一處是方的。主圈兩端略向外轉,作鱔魚頭式的渾圓處理,所有這一切,都豐富了以主圈為代表的圓的曲線韻律美的設計效果,是明式座椅統一中有變化的優美造型之一。
又如羅圈交椅,其大部分接合轉折或角部,都用白銅為飾件以增強其承受力度,銅片作如意形或錢形等兩種明代座椅上慣用的裝飾圖案。以較細的白銅條作扶手支柱。馬蹄形靠背圓條木作成竹節狀。整個座椅木材的修飾,甚為素樸,沒有過度複雜的裝飾來干擾其線條特徵,單純隊線性的變化作直線,曲線的流轉變化。所以典型明代座椅的最大特徵是在線條彈性美與木材素質之美的調和設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