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宣德爐的用料、材質、成分、工藝(共2張圖片)
  • 19年1月4日 16:3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誕生於大明宣德年的宣德爐,因其名貴的身世,至美的體態,神奇的傳說,數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在諸多膾炙人口的傳說中,有些屬文學性的誇張,有的系美麗的附會,也有不少以訛傳訛的成分。本文試就宣德爐的用料、材質、成分、工藝幾方面問題作些介紹。
  宣德爐的用料
  宣德爐的用料,有諸多傳說,宋應星《天工開物》曰:「我朝宣爐,亦緣某庫偶災,金銀雜銅錫化作一團,命以鑄爐。」冒襄《宣爐歌注》曰:「宣廟時,傳內佛殿火,金銀銅像混而液。又雲,寶藏焚,金銀珠寶與銅俱結,命鑄爐。」王應奎《柳南隨筆》云:「明宣德時,內佛殿火,金銀銅像融而為一,遂命鑄爐。」因此,後世的著作中,常稱宣德爐由「銅、銀、金」等貴金屬材料做成,所以,質地特別細膩。這些皆系不實之傳聞。
  關於宣德爐的緣起與用料,《宣德鼎彝譜》一書有詳細的記述:「宣德三年三月初三日,司禮監太監吳誠賚出聖諭一道,敕諭工部尚書吳中:朕自御極以來,荷賴皇天垂佑,海字清寧,黔首奠安,四夷賓服,重譯獻琛而至者三十餘國。朕惟涼德,實深內疚,因見郊壇、太廟、內庭所在,陳設鼎彝,式范鄙陋,殊乖古制,是以深系朕懷。今有暹羅國王刺迦滿藹所貢良銅,厥號風磨,色同陽邁,朕擬思惟所用,堪鑄鼎彝,以供郊壇、太廟、內廷之用,……數目多寡,款式鉅細,悉仿宣和博古圖及考古諸書,並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開冶鼓鑄,應用工匠,金、銀、銅、鐵、鉛、錫、藥料,可著實明白開冊具奏。……欽此。」
  禮部尚書呂震接到聖諭後,即會同太常寺卿周瑛、司禮監太監吳誠按旨匯查,共遴選出款式117種,統計鑄件3365件,遂估計出所需各項物料用量呈上。計開: 「暹羅國洋銅三萬九千六百斤,赤金八百兩,白銀二千六百兩,倭源白水鉛一萬七千斤,倭源黑水鉛八千斤,日本國生紅銅一千斤,賀蘭國花洋斗錫八百斤……」
  在這一呈冊中,呂震等沒有註明各項物料的用途。明宣宗親覽以後,認為「所費浩大」,要求吳誠等往工部校勘虛實,酌量裁減,並註明各項物料的用途。最後審定的清冊所載各項物料為:「逼羅國風磨銅原冊三萬九千六百斤,今裁減七千九百二十斤,實該三萬一千六百八十斤,此銅鑄造鼎彝諸器用;赤金原冊八百兩,今裁減一百六十兩,實該六百四十兩,此金作商嵌泥金流金鼎彝用;白銀原冊二千六百兩,今裁減五百二十兩,實該二千零八十兩,此銀作商嵌泥銀等雜用;倭源白水鉛原冊一萬七千斤,今裁減三千四百斤,實該一萬三千六百斤,此鉛作鉛磚鋪鑄冶局地並雜用,倭源黑水鉛原冊八千斤,今裁減一千六百斤,實該六千四百斤,此鉛作鉛磚鋪鑄冶局地並雜用;日本國生紅銅,原冊一千斤,今裁減二百斤,實該八百斤,此銅作烊銅用;賀蘭國花洋錫原冊八百斤,今裁減一百六十斤,實該六百四十斤,此錫作烊銅用…–黃蠟原冊八百斤,今裁減一百六十斤,實該六百四十斤,此蠟作鼎彝模坯……」
  清冊中寫得很清楚,鑄宣德爐的金屬原料是暹羅國進獻的風磨銅,赤金、白銀都是作商嵌泥金、泥銀用的,並不是說將金銀一起熔入銅(風磨銅)中鑄爐,而日本國生紅銅、賀蘭國花洋錫所謂「烊銅用」,意思是指配料。
  宣德爐的成分
  通過上文之論述,業已十分清楚,要知宣德爐的成分,只要弄清楚風磨銅是什麼即可。因此,首先讓我們來查考一下「風磨銅」一詞。
  明代陳仁錫《潛確居類書》「銅」條目中專門列有「風磨銅」一條,曰:「風磨,瑜(偷)跖(石),黃銅似金者。我明皇極殿頂名是風磨銅,更貴於金,一雲即瑜鉐也。」
  清代王棠的《知新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瑜石出波斯國,世俗謂之風磨銅也。」
  陳仁錫是天啟年間進士,所述皇極殿是明世宗嘉靖年間的事。宣宗宣德年用風磨銅鑄鼎彝,世宗嘉靖年用來作皇極殿之頂,二者的格調是一致的,都反映了風磨銅不是普通之銅,乃是「黃銅似金者」。明代似金之黃銅(輸石)肯定是銅鋅合金。元人所撰《格物粗談》謂:「赤銅人爐甘石煉為黃銅,其色如金。」明弘治中劉文泰撰《本草品彙精要》亦說:「爐甘石……今以點煉蟹殼銅而成黃銅者即此也。」李時珍《本草綱目》則講得更明白:「爐甘石塊大小不一……赤銅得之,即化為黃,今之黃銅皆此物點化也。」黃銅由爐甘石(即以碳酸鋅為主的礦石,菱鋅礦)點煉赤銅而得,可以肯定是銅鋅合金。明代嘉靖、萬曆年即以這種辦法大量鑄造黃銅錢(周衛榮《我國古代黃銅鑄錢考略》,《文物春秋》,1991年第2期;周衛榮《黃銅冶煉工藝在中國的產生與發展》,《國學研究》,第10卷,2002 年)。
  再者,上文已述,明宣宗在給工部的聖諭中稱這種用來鑄宣德爐的「風磨銅」「色同陽邁」。
  「陽邁」是什麼呢?
  《南史列國傳》第六十八載:「(南海扶南王)諸農死子,陽邁立。陽邁初在孕,其母夢生兒,有人以金席籍之其色光麗,夷人謂金之精者為陽邁,若中國雲紫磨者,因以為名。(劉)宋永初二年遣使貢獻,以陽邁為林邑王。陽邁死,子咄立,篡其父,復日陽邁。」
  《南齊書》上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宋代李叻《太平御覽》、明代陳仁錫《潛確居類書》、明代陳耀文《天中記》、清代谷應泰《博物要覽》、清代厲荃《事物異名錄》、清代愛新覺羅允祿《子史精華》等對此都有引述。《子史精華》簡述曰:「中國謂紫磨,夷人謂之楊(陽)邁。」
  由此可知,陽邁即為上等黃金。因此,色同陽邁之「風磨銅」當是金黃色的金屬,這就進一步證明所謂「風磨銅」就是黃銅而非紅銅。因此,宣德爐的成分應系銅鋅合金。
  上世紀20年代,化學家兼化學史家王璉先生曾分析過兩座宣德爐,所得結果如下(參見張子高:《中國化學史稿》,110頁,科學出版社,1964年):
    這也驗證了上述結論。
  在此,還需指出,有人根據後人的記述中有「倭源白水鉛人洋銅用」的說法,認為宣德爐中的鋅來自於倭源白水鉛,倭源白水鉛即金屬鋅(參見張子高:《中國化學史稿》,110頁,科學出版社,1964年),是錯誤的。因為,倭源白水鉛即是鉛(周衛榮《中國煉鋅歷史的再考證》,《漢學研究》第14卷第1 期,1996年,台灣)。其用途,《宣德鼎彝譜》中講得很清楚,「此鉛作鉛磚鋪鑄冶局地並雜用」,並不是鑄爐的原料。需要強調的是,古籍文獻中,關於宣德爐的記述較多,但正如存世宣德爐有許多是贗品一樣,其中不乏訛傳或無根據的臆說,只有《宣德鼎彝譜》一書的記載是真正可靠的,因為它是對呂震等當事人就鑄造鼎彝一事進呈皇上批閱的奏文的實錄,是經明宣宗反覆審覽過的。對此,早在明天啟六年項子京在作《宣爐博論》(《美術叢書》本二集第四輯,台灣神州國光社)一文時就已指出了。
  宣德爐的工藝
  宣德爐的具體鑄造工藝,書中缺乏記述,但從相關物料的用途來看,宣德爐的確是用失蠟法鑄造的,因為奏冊中講明用黃蠟六百四十斤,作鼎彝蠟模坯之用。
  關於宣德爐的冶鑄工藝,不少書中都談到銅料的提煉問題,冒襄《宣爐歌注》曰:「宣廟詢鑄工,幾煉始精工,對以六火則珠光寶色,現上命煉十二火,僚之復用……」
  王應奎《柳南隨筆》亦曰:「明宣德……凡銅煉六火,則露寶光,上命加火一倍…一」這些都屬不實的附會之辭。風磨銅是黃銅,別說煉十二火,就是煉六火也是不成的。因為黃銅是銅鋅合金,其中的鋅沸點很低(907℃),反覆熔煉極易揮發掉,倘若果真精煉十二火,鋅成分無疑揮發殆盡。事實上,風磨銅本身即是上好的黃銅,根本無需反覆精煉。
  宣德爐鑄造中的最大的成就是器物表面的裝飾加工工藝。
  首先是金銀裝飾工藝。按邵銳《宣爐匯釋》的記述,宣德爐制做中使用了鎏金、滲金、泥金、鑠金、麩金雨雪點、流銀、滲銀、泥銀、赤金霞片、金銀雨雪點、金銀商嵌等方法,但從工藝角度來分,實際上即鎏金、滲金、金銀商嵌及赤金霞片四種。
  其次是藥物點染工藝。《宣德鼎彝譜》記載了大量用於表面著色加工的藥物(主要為礦物藥),計有硇砂、紫非石、滕脂石、黃明礬、白明礬、水銀等23種。所著顏色和色斑有豬肝色、茄皮紫、海棠紅、秋白梨、石榴皮、栗子殼色、黑漆古斑、硃砂斑、葡萄斑等20餘種。
  宣德爐的製作,由於從款式、用料到冶鑄和鑄後加工都匠心獨到,精工細作,所以成品個個古色神韻、高貴典雅,自其面世以來即成為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和古董大家們夢寐以求之物,而自宣德以降,幾乎代代都有仿製品,所以,時至今日,宣德爐不僅真品至為難尋,真贗品亦極難分辨了。然而,宣德爐的美名永蓋世寰。
    明崇禎 沖天耳灑金三足爐 趙汝珍 王世襄舊藏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