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中國印章文化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應該說每一方收藏級印章的背後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它是實用與藝術的合體,是具有悠久民族文化傳統特色的藝術瑰寶。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印的採用、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印章已經逐漸成為收藏的新門類,並在拍賣市場上連破驚人紀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收藏家。
“西泠八家”篆刻印章成拍賣亮點
印章,又稱“印信”,自古至今是信用的證物和權力的象徵,中國的印章歷史,源遠流長,印章三千年,是一部印信史,更是藝術史。其間有兩座高峰,一是秦漢古璽印,二是明清流派印。秦漢就不說了,元代王冕以花乳石刻印,開了文人用印的先河。繼而明代中後期,文彭、何震等文人書畫家,以柔而易刻的青田石為載體,自篆自刻,寄托情懷,拉開了流派篆刻的序幕,使之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品。明清兩代直至民國時期,印家輩出,流派紛呈,尤以丁敬為首的“西泠八家”、以鄧石如為代表的“皖派”最著名,影響深遠。
到了民國時期,印壇大家輩出,印章收藏之風也盛極一時,名家每創作一方印,都會被收藏家追尋關注,“西泠八家”篆刻印章,300年來流傳稀少,今天都成了拍賣會上的亮點,吸引各路藏家爭搶。
但是“文革”對傳統文化的破壞極大,印章也在劫難逃。在“破四舊”的喧鬧中,金文、大小篆、鳥蟲篆等都被視做“四舊”,歷代名家印章悉數被抄走。“文革”後,內地的印章收藏日漸式微,交易清淡。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大量明清名家印章及名貴珍稀印石被廉價出口,一般標價僅數十元,甚至整箱均價幾元幾角的都有。那時低價出售的田黃,放到現在都可以賣出幾百萬元的高價。
如今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火熱與收藏品類的細分挖掘,印章、篆刻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出活力,其所凸顯的藝術價值和升值潛力不容小覷。
收藏印章不僅要懂石頭,還要看印文
印章的收藏一直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伸展。一是藏印,即鑒賞印章篆刻的金石美、邊款詩文的滄桑美、閒情趣語的印文美。另一種玩法是藏石,即鑒賞印章石料的靈透和印紐的雕琢天成,尤以田黃石、雞血石為貴,溫嫩脂潤,色可奪魂,“溪中凍”、“凝脂霞”即其美譽。
我們先說藏印。看中藏印的行家,主要是從篆刻的藝術角度出發的,名家手筆當然是最重要的,如果手工精細老到,就算是由無名氏製作,價值也不會低。很多藏印的行家本身就是書畫名家,他們在收藏中更多是為了研究古文篆刻,把握其藝術表現手法特徵,如書法、章法、刀法,之後再體會印文內容所蘊含的情趣、意味,然後細細品鑒、慢慢欣賞,這是個極其快樂的過程。應該說收藏印章不僅要懂石頭,還要懂得雕刻和印文內容,這絕對是一門綜合學問。
再說藏石,現在有很多藏家都習慣從自己喜歡的石頭著手。田黃石、芙蓉石、雞血石、高山瑪瑙,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有收藏的慾望。印章石料的品種不少,它們中的很多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收藏價值。清代民間就流傳有“一兩田黃三兩金,昌化雞血石無價”的說法。隨著對石材原生礦的不斷開採,珍貴的原材料越來越少,藏石因而也備受市場追捧。當然印章的價值也不能過於迷信石材,石頭只是藝術的載體,一些用雞血石、田黃石製成的印章,雖然石材本身價值很高,但未必就是好印章。而且,石材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有漲有跌,而作為藝術品的印章價格相對穩定。
收藏印章先識篆
對於收藏者來說,識篆也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如果只是說喜歡而不識得篆書,就會給收藏帶來很多麻煩。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篆書乍看起來就像天書,但學進去了,篆字是以“形”為中心發展而成的,雖然後來已經變為“意象”,但追本溯源,形似依稀可辨,所以篆字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很高的美學價值,這也就是收藏需要具備的好功夫。
收藏印章還應當重視第一感覺,老印章,或者是有點年份比如說民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印章肯定有歲月的痕跡,所謂的自然包漿、摩擦、把玩、使用的痕跡都應該有所體現。新做舊的顏色均勻、死板、不自然、刺眼、不耐看。收藏切勿追求大名頭、名家名人、名款、名料的印信。從一般的私印和商號、齋號、閒章入手。
印章首選四大印石
中國印章所謂四大名石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它們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印石”。
壽山石:壽山石色彩斑斕,其品種極多,根據質地、顏色、形象和產地等因素分為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而以田坑石和水坑石最佳。大家最為熟知的田黃石就是壽山石中的精品。青田石: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色彩豐富,花紋奇特。以“葉蠟石”為主,顯蠟狀,油脂、玻璃光澤,無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質地堅密細緻,是中國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種。
昌化石:昌化石產於浙江省臨安昌化鎮。昌化石具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極少數透明。昌化凍石中有“血”者則為上品“雞血石”,為四大印石之。
巴林石:巴林石因產於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而得名,被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譽為“騰格裡朝魯”(意為天賜之石)。巴林福黃石、巴林雞血石與壽山田黃石、昌化雞血石不分伯仲,被稱為“姊妹石”。
以上信息由古董台灣提供,如果需要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