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壺紫砂泥料有幾種(1張圖片)
  • 17年4月12日 22:0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紫砂泥料決定著紫砂的品質,是紫砂壺好壞必要條件之一,樣子收藏網說的主要是宜興縣境南部丘陵山區的古生代地層中的紫砂泥料。那麼做宜興紫砂壺的紫砂泥料有幾種呢?
紫砂泥料種類
紫砂泥料白泥,是一種灰白純粉砂質含鋁土質粘土,被廣泛用來製作砂鍋、日用陶器及美術陶。
嫩泥,是一種土黃色、灰白色為主的雜色粘土,是用來製作日用陶器——-缸、壇、盆、罐的原料。但嫩泥的收縮率大。
甲泥,是一種以紫色為主的雜色粉砂質粘土,統稱頁岩,未經風化時又叫「石骨」,色紫紅,堅硬如甲故名。風化後,進行粉碎,用於製作普通陶器。

長期裡來,宜興陶業主要用以上三種陶泥製作日用陶器。直到明代萬曆年間,才發現在甲泥礦中夾生有一種片狀結構的礦石,大有用處,取名「紫砂泥」。
製作紫砂壺所用的原料是紫砂泥,其原生態與我們常見的膠泥、黃土並無不相同,而是呈片狀結構礦石態。雜生於甲泥礦內,開採後必須用人工挑選出來,要露天堆存一段時間,讓其自然風化,分解成黃豆大小的顆粒,俗稱「生泥」;然後粉碎成所需的顆粒度,加水調和揉練,經過陳腐,便成「孰泥」。紫砂藝人們是用「孰泥」製作紫砂器的。

紫泥有何特點?
紫砂泥有紫泥、朱泥和本山綠泥三種,產於不同的礦層,經過加工後,均可單獨用於制陶,也能相互摻和製成各種色澤專用陶泥,但統稱為紫砂泥。所以,紫砂泥又有「巖中之巖」、「泥中泥」之稱。
紫泥是三種紫砂泥(紫泥、朱泥和本山綠泥)中產量最多的一種。紫泥是甲泥礦層中的一個夾層,含量3%—–4%,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厘米到一米左右。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並帶有淺綠色斑點,燒成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分是水雲母,並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雲母屑及鐵質等。綜和分析紫泥屬於粒土。

朱泥有何特點?

紫砂泥的品種之一,俗稱「紅泥」 ,因在黃氏礦石的夾層中,呈橙黃色,也有人稱為「石黃」,產於陶土「嫩泥」礦內,狂性瑣碎,需經人工挑選。周高起《陽羨名壺系》云:「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硃砂色。」因含鐵量不等,燒成後變硃砂色、硃砂紫、或海棠紅等色。
紅泥產量很少,早年除銷往南陽的「水平小壺」用朱泥制坯外,一般只用作化妝土,塗在紫砂泥坯上,作裝飾。後來,有制壺藝人為取得更精細的泥料,將紅泥進行洗泥、沉澱,得到約140—-180目細孔的泥料,細如滑脂,這就是朱泥胎土。朱泥的含鐵量高達14%——18%,燒成後壺身呈紅色。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大,收縮率高達30%,一般成品率約七成,故不宜用朱泥製作大件,只能製作中小件。早期朱泥水平壺中也有調砂的品種,是以機理效果為裝飾。

本山綠泥有何特點?

紫砂泥品種之一,又名段泥,是一種略呈青灰色的泥,如青殼鴨蛋的顏色,燒成後呈米黃色。本山綠泥也產於甲泥(夾泥)內,有「泥中泥」之稱,藏量相比較紫泥要少得很多。
本山綠泥,是龍骨與黑墩頭之間的一層礦泥,而不是所謂的紫泥夾層。根據成分分析,其含鐵量較少,且以鐵離子為主,故其礦物成暗綠色,燒成後呈黃色。由於其石英含量高,顏色淺,故礦物有油脂一樣的光澤,屬於一種完全解理礦物,其產量非常少只有薄薄一層。
本山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比紫泥低,一般用作化妝土,不獨立成壺,塗在紫砂器坯的表面,燒成後呈粉綠色
據說,古代有一種「團山泥」,產於黃龍山與青龍山交接處北麓之團山。這種由紫泥和本山綠泥天然混雜共生在一起的泥料,燒成後呈青銅色,十分雅致。由於儲量不多,很快就用完了。也有人改變了紫泥。本山綠泥的比例,得到不同的色澤。

天青泥有何特點?

明周高起在《陽羨名壺系》中說道天青泥「出自蠡野,陶之變黯肝色」,也有些人認為燒出來的茶壺顏色像天青色,才是天青泥的顏色。據採礦人介紹,天青泥是紫泥中的一個品種,是龍骨上的一個夾層,只是比較嫩而已。開採出來時,的確像天的顏色一樣,其燒出來的顏色確實呈暗紅色,也就是「黯肝色」,質地細膩溫潤,據說是歷代紫泥中最好的一個品種。為了追求「天青泥」的色澤效果藝人們經過潛心研究,在紫泥裡加入適量的金屬氧化物及硃砂泥,就可以再現「天青泥」的色澤效果。其配方是不公開的。

紫砂泥料

紫砂泥料圖片

紫砂泥加工要經過哪些工序?

從礦層中開採出的紫砂泥,形似塊狀岩石,俗稱「生泥」。「生泥」分揀出來後堆放於露天中,任其自然風化。待泥塊鬆散至小塊時便可將泥料錘碎,過60目篩選(不易太細),在加水調和,人工腳踩踏練,稱為「練泥」。及至泥料軟硬適中時,用鐵鏟切成適當大小的方塊,放在陰濕的地窖中「陳腐」(又名養土),要經常灑水,保持泥料的濕度。「陳腐」的時間越長越好,因泥料中的有機物成分全部都腐爛揮發了,可以提高燒成質量。古代藝人特別重視「陳腐」,據說「陳腐」達百年的純紫砂泥,貴逾黃金。
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採用機器練泥,專用設備有雷蒙粉碎機、攪拌機、真空練泥機等。生泥在自然風化後,經初碎、粉碎、過60目篩、濕水後進入真空練泥機,直接連成孰泥料,不必再經過陳腐養土,效率高泥的質量也好。
用手工孰泥制壺,因胎體中泥團粗細懸殊,壺燒成時體積收縮不勻,壺內壁中有空隙,具有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用機制泥料制壺,有些肌理效果不易做成,如「梨皮肌理效果」,吸水率由通常的3%—-8%下降到1%-2%左右,直接影響到紫砂壺的實用性能。
什麼叫本色壺?有何特點?
紫砂泥有紫泥、本山綠泥、紅泥三種,均可單獨制壺,燒成後叫「本色壺」。但這樣紫砂壺是比較名貴的,一般紫砂器表面色澤是用泥色染成,其方法是將某種色泥料碾細,用清水侵泡、攪拌,漂浮在水面的一層蠟膏便是色漿原料,用之塗在壺坯的表面,燒成後永不褐色,也有「本色壺的外表。
「烏泥」紫砂?
紫砂中的「烏泥」是指兩個並不相同的品種;一種是用含有錳鐵量較高的烏泥制坯,燒成後的陶器呈烏黑色;另一種是用普通紫泥制坯,採用「捂灰」的裝燒方法產生黑色的。長期以來,這種「烏泥」紫砂,實際上是那些因受火不勻,色澤不一致的次品紫砂,只好利用「捂灰法」補救,再次燒成「烏泥」效果。
現代紫砂中的「烏泥」是在紫泥中摻入金屬氧化物,燒成時易於控制,顏色也很好,但質地不如傳統「捂灰」工藝生產的「烏泥」紫砂,缺乏溫潤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