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家書家硯收藏(共2張圖片)
  • 17年4月30日 02:5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家譜家書家硯收藏目前正受到廣大收藏愛好者的熱烈追捧。人是社會中最小的細胞,家庭是又社會的最小最基本關係最緊密的組成單位。家庭內部的構成方式、家庭關係在歷史進程中的演繹,以及家庭中不同種類的人所必須遵循的禮法與道德風尚,從這些中不但能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我們也能從中理解時代律動。家庭的組織活動能看出當時社會上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縮影。傳統家族更是中國封建社會、農耕文明之宗法的集中體現。

 家譜家書家硯收藏,或曰「家族」專題,是一種魅力與潛力兼具的收藏。其意義,即是收集保護家庭家族文化,這種家庭或家族文化的集中,不僅能增強家庭及家族成員間的親情、和諧與凝聚力。如果此類專題收藏漸成氣候,則「家」與「國」緊密相連,也是民族傳統的一部分。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這種專題收藏,無論是「小門小戶」還是「名門望族」,其文化價值是相同的。

家譜家書家硯收藏

  儘管「四世同堂」、取名要按祖上定下輩分而排的規矩等,因「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觀念改造、改革開放數十年來計劃生育的施行,而使得這一傳統家庭宗族之表徵,被衝擊、消解。但「重視家庭」依然是中國社會的主調,當某人「事業成功」後,難免產生「光宗耀祖了」的家族思想,這是潛藏在每個中國人骨子裡的家族情結。近些年,在經濟全球化伴隨而至的「現代文明」,尤其是歐美的思想、文化、觀念湧入國內之時,「反撥」的傳統文化也像一種潮流,逐浪排高,有一種很明顯的現象出現:「修家譜」成為很多中老年人、文化人士的情結。事實上,中國家譜熱已開始風靡並漫及全球,國內國外不少人士先後創辦了家譜公司、家譜網站與家譜社團。

  家譜家書家硯收藏中的「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它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家書」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家族成員刊刻的詩詞文稿、修編的用於教育同族子弟的教義材料;另一類是家族裡的「顯要」與外部達官貴人、藝術同好之間的通信,抑或家族成員之間、老少之間的家書,甚至家庭內的契證、官方文書,官方授予家族中的誥命等。而「家硯」,代指一個家族或者名門遺留下的文房用品。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家譜的收藏與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呈現出起起伏伏、冷熱不一的狀態。破「四舊」時期,一些有識之士如鄭振鐸等,曾經搶救性地購買收藏了大量的廢棄舊家譜,如今,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山西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都陸續收藏了不少家譜。而且,國內諸多圖書館仍在千方百計購買部分缺藏的家譜,同時也在倡議各家族把新修的家譜贈送給公立圖書館收藏。筆者所在的浙江湖州市的市圖書館,自2004年收藏第一部本《王氏家譜》開始,目前已有超過30個姓氏共40多種家譜或族譜。

  家譜家書家硯收藏,如果跨出了同宗同族間的「物物」調劑、交流,而到市場上去「買賣」,其商品的屬性則是另一種界定。譬如家譜的交易,會根據家譜的版本早晚、品相好壞、存量多寡、內容優次、有無名家題詞等因素來衡量判定其市場價值。家書、家硯,在藝術品市場上,其定價所涉,幾乎都是「一物一價」,名氣、材質、書法含金量、書信內容的文獻價值等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標。李鴻章的家書自然不同於一般官人的家書,吳昌碩用過的硯台也不同於一般畫家的硯台,梁啟超的手稿也非一般文人可比。

  家譜家書家硯收藏中的家譜,是家族私藏的「傳家之寶」,一般不會輕易轉讓。近年來隨著家譜收藏熱日漸升溫,家譜資源明顯短缺,價格也隨之攀升。和古籍中的醫藥書收藏情況差不多,10多年以前,能夠認識到家譜意義和市場價值者還寥寥無幾。

事實上,很多人的收羅家族先人、有「出息」賢人四散於社會物品的行動都在悄然進行中。國家級媒體如中央電視台2014年春季以來創設的《客從何處來》欄目,就是在幫助文化影視界名人易中天、陳沖、馬未都等重走尋根路,打撈失落的家族史。

炎黃一脈,萬姓歸宗。隨著家譜數字化、網絡化的普及,家譜從古代的秘而不宣,到如今的一些大學院系與國家圖書館、科研機構、各個姓氏宗親會等的逐步合作與開放性研究,家譜編修、收藏與研究的熱潮必將湧起。假以時日,「家譜」的文化意義和「市場價值」將更加凸顯。

家譜家書家硯收藏

  家譜家書家硯收藏中的大概念意義上的「家書」收藏,多年來一直就是拍賣場上的熱點、亮點。一些名人字畫、尺牘、手跡、題跋等,幾乎國內每個稍有檔次的拍賣會上都會出現,尤以近現代人物的「家書」居多。家硯等文房製品的收藏,多年來一直熱門,標識「家族」出處的,有名家銘刻或有有序傳承記錄的,價格多不菲。2007年西泠拍賣推出的一方曾被沈石友收藏過的清末「石破天驚硯」,拍出235萬元人民幣;一方曾被李鴻章收藏過的「梅樁硯」,也拍出190萬元人民幣。

  當然,如今有意識地收羅自己家族、同宗的「家譜家書家硯」的藏家還不是很多,會收藏「家族」專題的大多有著濃重的家族情懷或懷有一種「家族文化」使命感。一個很重要的客觀原因是,此類專題收藏難度較大,耗時較長且需要相當的財力。畢竟在古玩市場上,找尋有自己家族文字、銘文、圖片等「標記」的書札、詩文稿、硯台等物品的機率很低。當一些少量的家譜在市場上出現時,要恰巧碰到正在尋覓此類藏品的「同姓」藏家,才有可能出資購置。硯台等文房用品,一般也很少「留款」,無銘文的硯台或水盂,也沒辦法去「認證」其歸屬。

  家譜家書家硯收藏,固然滿足了某個特定藏家的「收藏欲」,他們憑藉著自己祖先、同族人歷經風雨滄桑和各種劫難而「留下」的物品,往往能追溯出祖上的德行、艱難創業的過程、世代傳承下來的家風與庭訓、雅好和手澤傳遞之「文化體溫」。但最重要的還應是研究、弘揚祖上或家族的「家風」、「家學」,它們是家族基因和血脈內的堅守與驕傲,同時也是屬於民族、地域與時代的。有些人通過收羅建起了家族專題的同時,也竭力發揮家族專題多個方面的作用。很多人依據傳下來的老家譜進行再刊刻或接續,在國內的有些省份,當地政府機構欲保護名人故居或建立名人紀念館時,同族的收藏者便會將自己的藏品獻出來,常年放置在展廳中展出,「產權」仍可以是自己或族人的。專題中的「家書」也往往因為文字數據比較詳實,因此也會展開一些關於地域文史和家族的「文獻性」研究。

  無論是書香門第的祖上遺留而一代代「接力」、精心呵護和不斷豐富,還是當下「發達」起來的後人感念先世恩澤,「幡然而悟」的矢志收羅,「家譜家書家硯」專題收藏,其魅力不僅僅在於久遠年代的「古董」在今日變得「值錢」,更在於這種收藏行動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綿長而堅韌的傳承性和生命力。

   
一些名門望族的後人會把保存的「家譜家書家硯」專題收藏品捐獻給國家級的博物館,一方面是讓為讓更多的中華兒女瞭解這些名門望族的發展、生存、奮鬥的歷史,同時也是為了保護這些歷史文物,因為這些物品到了博物館才有最專業的保護人才,才能讓這些「家譜家書家硯」專題收藏品文化韻味得到更好的傳承。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