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佛像收藏有哪些固定底板的方式?如今見到的高古佛像有封底的,一般都是後代所為。封底是用來裝藏造像的底板。所謂裝藏,顧名思義,就是在佛像的內膛放置一些有紀念意義或有宗教價值的聖物。由於絕大多數的裝藏都是從佛座處裝入(也有從佛像背部,頭部開孔裝入的,以站像為多),裝完填充物後就需要用蓋板封住,這個蓋板我們習慣稱為底板。底板一般是薄銅所製,後期也有木質或泥質封底。固定底板的方式幾百年來也各不相同。那麼,佛像收藏有哪些固定底板的方式呢?
1、包底法
將佛像底沿向內敲擊以包住底板,是為包底法。這是歷史上最常用的方法,從8世紀一直延續到18世紀,甚至如今西藏很多地方仍在沿用。包底法按其具體形態又分為窄邊包底和寬邊包底。
窄邊包底是將很窄的一小截彎轉過來,固定住底板。這是西藏、尼泊爾大部分地區採用的封底方法。
寬邊包底是指在圈足和底板之間還有接近1厘米左右的寬邊,此類包底的佛像多出現於西藏的西北部、北部,例如甘肅、青海等地,可以作為判斷產地的輔助依據。
2、剁底法
剁底法是指在佛座的底沿內邊剁出毛刺,以毛刺來固定蓋板。公認最早的剁底法為15世紀的永樂宣德宮廷造像,很規整的7-8個毛刺固定住底板,上面再覆以硃砂。清代皇帝篤信藏傳佛教,此時黃教興盛,北京興起廣建喇嘛寺的風尚,為滿足快速、有效的大批量生產,清代宮廷官鑄的佛像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剁底法封底,尤其六品佛樓造像更是如此。此方法也反過來對西藏本土造像產生一定影響,當時的藏東、青海和甘肅這些離中原距離近的區域更多採用剁底封裝的方法。
3、嵌板法
這種方法不同於以上兩種,是將銅板鑲嵌於佛座的內膛,著名的扎納巴扎爾系造像多採用此種方法。這一方法與包底法最大的不同是,銅板的位置距離底邊更遠(一般在1-2厘米),也不是用底邊敲擊包住封底,而是事先鑄好固定底板的凹槽,放置底板後,再將凹槽的下邊緣敲擊包住底板。嵌板法較之包底法更為科學,工藝要求也更高,是包底法的改良。此法最大的好處是在封底和放置面之間多出來一段距離,可以有效防止潮氣、水分對封藏的沁蝕。這對於居無定所,沿水源遷徙的蒙古遊牧部落來講尤為重要。
當然,除以上三種常見的封底方法外,還有粘膠封底(多用瀝青、樹脂等天然粘合劑),金屬條固定封底等多種樣式,但都不是主流方法,大多是一時的應急之作。
以上就是關於“佛像收藏有哪些固定底板的方式”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今日熱點推薦:菩提是什麼意思 血絲菩提 菩提子保養 大金剛菩提子 金剛菩提子哪種好 金剛菩提手串 大金剛菩提 菩提是什麼 鳳眼菩提怎麼盤 奇楠沉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