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新鄉市博物館收藏的潞王琴
明代四大藩王之一的潞王朱常淓鍾情古琴。他不僅是個通達樂理之人,還是個善於制琴的專家,曾監製古琴四百餘張,製作精美,做工考究,在崇禎一朝,便已成為朝廷的御賜之物。新鄉市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潞王琴(圖1),長106厘米,漆黝黑有光,琴額平頭切角,局部脫漆殘損,方條狀鳳舌。琴面七弦,琴肩在二、三徽間,斜形。腰在八至十徽間,龍池圓形,鳳沼正方形。焦尾冠角較尖,上有燈草線盤成卷草紋。龍池內環刻“大明崇禎甲戌歲潞國制陸拾肆號”,龍池上側刻隸書“中和”二字(圖2),下側刻楷書五言詩“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並款敬一主人,詩下刻篆書“潞國世傳”方印(圖3)。
圖2 琴背隸書“中和”二字
圖3 篆書“潞國世傳”方印
朱常淓(1607—1646),字中和,號敬一主人,又號敬一道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孫,明朝第二代潞王,世稱小潞王。朱常淓工書善畫曉詩書,尤喜音律,著有琴書《古音正宗》,曾監斫古琴四百餘張,形制一致,逐一編號,皆以“中和”名之,故而潞王琴也稱中和琴,如今在遼寧省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重慶博物館等皆有收藏。
楊宗稷在《琴學叢書》中評價潞王琴琴聲“年淺而音細”“聲圓潤而洪亮者少”。清張道《臨安旬制紀》載“潞王好鼓琴,其所制前委兩角,材特精良。崇禎年,明帝嘗出宮中古琴賜之,後流落人間,並稱潞琴。”這說明潞王琴曾經為御賜之物,作為御賜品,潞王琴在製作工藝上追求精良,琴身材質與裝飾獨具匠心,與眾不同。潞王琴與其他款式古琴相比,其明顯的特徵在於琴額左右兩端有切角,象徵八節氣,琴頂與琴腰的邊緣不同於其他以弧線勾勒琴頂與秦腰而是呈凹入方折,象徵四時,給人以莊重威嚴之感。潞王琴皆用寶石粉末和生漆調成的“八寶灰”為漆灰,堅固不易損壞,給人以高貴感。
明代古琴文化受到皇權的高度重視,宗室制琴成為明代社會文化發展的一大特點。潞王琴除了概括地傳承了嵇康撫琴“導養神氣,宣和情志”的理念外,還是身份文化的象徵,王室文人借助制琴構建了自己的身份地位,琴在明代也呈現出了獨特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