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而不簡單堆塑罐(共4張圖片)
  • 23年9月11日 18:3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穀倉罐作為一種冥器,代表了古人倉滿廩實的美好願望。流行於三國、西晉時期,東晉以後少見,有陶、瓷製品,是由東漢的五聯罐演變而來,為當時的隨葬用品。東吳、西晉時又稱穀倉、喪葬罐、魂瓶、堆塑罐等,形狀如壇,下部為罐形,上部用堆貼與捏塑相結合的手法,堆塑出樓閣、人物、鳥雀、走獸、亭闕和佛像等形象。其目的在於“所堆之物,取子孫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散發濃郁的生活氣息。這種器物用來隨葬,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種種享受,反映了漢代以來事死如生的葬俗。

圖2

 

圖3

圖4

  制瓷技術的發展為堆塑複雜的穀倉罐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堆塑內容主要表現為樓閣、飛禽、動物、樂舞雜技,栩栩如生,自然生動。東漢以後,隨著封建割據和莊園經濟的發展,豪強地主的宅院建築愈來愈具有封建塢堡的性質,穀倉罐就著重表現豪門貴族生前居住的城堡式樓閣建築以及奢華的生活場面,形象地再現了東漢末年及三國兩晉時期豪強地主莊園的一個側面,同時穀倉罐也反映了這一時期制瓷工藝在成型技術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至兩晉時期,穀倉罐已成為一種流行的瓷器,成為當時成型最複雜、裝飾手法和內容最豐富的一種明器。 

  東漢青釉堆塑五聯瓷罐(圖1):通高46.5、口徑6.4、底徑16.5厘米。五聯罐主體為三節葫蘆形。其上腹為兩節葫蘆形,周圍堆塑四個小罐。束腰處塑貼熊、龜和蜥蜴等。下腹有4道弦紋,脛部漸收,平底。 

  關於五聯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商週末年,伯夷叔齊兄弟,立誓不做周臣、不食周粟,最終雙雙餓死。家鄉父老將兩人遺體安葬時特地把“五穀袋”等放入墓中,以撫慰亡魂。王肅《喪服要記》也有“五穀囊者,起自伯夷叔齊不食周栗而餓死,恐其魂之饑也,故設五穀囊。”的記載。 

  考古資料也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有把穀物、魚肉等裝在陶器中陪葬的做法,至商周已成為傳統。大約到秦漢,這種專供魂食的糧缶、五穀袋發展成仿製實物特製的“陶穀倉”,幾乎所有已發掘的漢墓中,都有“陶穀倉”出土。有的陶倉製作精美,造型複雜,並且還有少量的人物、禽獸等捏塑、堆塑,這為堆塑性魂瓶的出現開啟了先河。到了三國、兩晉時期,中間罐增大,附屬四罐縮小,罐肩和上腹部堆塑發展成人物、樓閣、飛鳥、走獸等,裝飾日漸繁複,到了西晉演變成穀倉罐,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三國青釉堆塑穀倉罐(圖2):通高46.4、口徑11.3、底徑13.5厘米。穀倉上半部堆塑多種飾物:有三層崇樓居中,一層兩側各有一條狗把門,樓簷之上有棲息的鳥和覓食的老鼠。崇樓兩側各立一亭闕,闕下有八位侍僕各執不同的樂器,正聚精會神地演奏樂曲。穀倉頂部堆塑五隻相連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從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圍簇擁著引頸覓食的雀鳥。穀倉的下半部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其餘部位塑貼一龜馱碑(圖3),碑上刻“永安三年時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億)萬歲未見英(殃)”24字。龜之周圍塑貼人物及鹿、豬、龜、魚等動物,其間還夾雜刻劃狗、魚、龍等紋飾,另有“飛”“鹿”“句”“五種”等字樣。胎體呈灰白色,通體施青釉,釉面不甚勻淨。堆塑群有起有伏,形象細膩生動。該器以百鳥爭食、歡慶豐收、牲畜滿欄等題材的立體雕飾展現了1700多年前江南吳地莊園五穀豐登的場景,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西晉青釉堆塑穀倉罐(圖4):通高42、腹圍72、底徑15厘米。穀倉罐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半部為兩層樓閣加堆塑裝飾。上層中間立一樓閣,四角各立一闕,四面各有一跪俑;下層四角亦各有一闕,兩面各有一牌坊,另兩面各有兩跪俑。下半部為一罐,腹部塑貼三組騎獸人和三組舞俑。灰白色胎,胎質細膩,施青釉不及底,釉色柔和滋潤。在製作工藝上運用拉坯、拍片、模印、捏塑、鏤雕等多種技法,技術水平高超。 

  堆塑穀倉罐是研究古時喪葬習俗、制瓷工藝、建築特色及審美特徵的珍貴實物資料,它不僅僅是一件明器,同時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藝美術品。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