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代奏折歷史,奏折是重要官文書之一,也稱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於清朝順治年間,以後普遍採用,康熙年間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廢止,歷時兩百餘年。那麼古代奏折又有怎麼樣的歷史呢?
中國明、清兩代高級官員向皇帝奏事進言的文書。 又稱折子、奏帖或折奏。因以折本繕寫得名。奏折之稱最早見於順治十三年(1656)。史學界人認為始於康熙朝。因康熙帝常令其親信官員及部分督撫大員密奏見聞,以便互相監視和探聽民情,遂有密折文書的出現 。 密折是奏折的一種 。清初公事用題本 ,私事用奏本,而題奏本章都不能直達皇帝,須先送內閣閱覽票擬後再進呈皇帝裁奪,既費時又易洩密,不利於皇權的加強,奏折則一掃此弊,具奏人可派遣專人或通過驛站直接送入內宮,由皇帝親自拆閱並用硃筆批示,然後再交來人或通過驛站發回原奏人遵行 , 中間不必經過任何機構或個人轉手 。 既速且密,有利於皇帝個人的專制獨裁。康熙四十年(1701)以後,奏折的使用就比較廣泛。至五十年前後,內而王公大臣,外而督撫提鎮均可使用奏折 。 雍正帝繼位以後 , 規定內外諸臣,對凡屬宜守機密或應速遞上聞的國家庶政,都可以用密折先行奏聞,然後再用題本正式奏請批示遵行。於是,奏折作為機密文書遂被普遍使用,成為定制。
到雍正後期,尤其是在乾隆時期,因奏折成了國家的正式官文書,就逐漸形成一套嚴格的制度。只有高級官員始有資格用奏折奏事。在公文程式、運轉關係以及繕寫的字體等方面,也都有繁瑣的規定,違者就會受到處分。奏折送達皇宮,由皇帝用硃筆批示後 ,即稱為朱批奏折 。雍正朝以後,奏折經朱批後,在發還具奏人遵行之前,照例要由軍機處抄錄一份,以供有關衙門傳抄執行和存案備查,稱為錄副奏折。也有少數奏折(如言官風聞奏事之折)皇帝不加批示,即以原折交軍機處存檔,不再錄副傳抄。還有個別事關機密之件,或因具奏人的請求,或皇帝認為不宜公開,即留在宮中,不發交軍機處抄錄,稱作留中。雍正帝繼位不久,還下令凡康熙帝的朱批奏折及他本人批過之折, 在發還具奏人遵行後,必須於年終匯總繳還皇宮保存 ,個人不得私自留存和抄錄,並且從此成為定制。直至清亡廢止。
以上就是關於“古代奏折歷史”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