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銀箸(1張圖片)
  • 21年8月25日 00:1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箸”又作“莇”,即筷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本文要介紹的這雙宋代銀箸(見圖),1992年出土於江蘇溧陽市沙河鄉新沙村的一座南宋晚期的墓葬中,現藏溧陽市博物館,系國家二級文物。銀箸長為23.3厘,重57.1克,上部六稜形,下部為圓柱形,中部為竹節紋造型。銀箸上方下圓的設計,既暗含了古人“天圓地方”的思想,同時在具體使用時方便了擺放及夾菜。銀箸形制端莊雅致,整體造型修長纖細,頗顯宋人簡約氣質。 

  宋代金銀器較之唐代其製作更為商品化與平民化,兩宋時期“私家製作和買賣的金銀器皿的作坊行鋪更多,也更為廣泛,在汴京、臨安和建康等大城市中都有金銀行或金銀鋪,有的金銀行還和交引鋪結合起來,成為商業資本的代表。”這一時期金銀器已經廣泛使用於市井餐飲活動中,如《東京夢華錄》卷四“會仙酒樓”一條有:“凡酒店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坐飲酒,亦須用注碗一副,盤盞兩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隻,即銀近百兩矣。雖一人獨飲,碗遂亦用銀盂之類。”“其正酒店戶,見腳店三兩次打酒,便敢借與三五百兩銀器。以至貧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銀器供送。”而這件銀箸可謂是宋人將金銀器使用融入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宋代以前筷箸的形態特徵多以通體圓柱為主,且最早稱之為“梜”,《禮記·曲禮上》中有“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鄭玄注曰:“梜,猶箸也。”戰國至秦漢時期已經普遍稱“箸”,如韓非《韓非子·喻老》中有:“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張良對劉邦說過“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這樣的話。宋元時期依舊流行稱呼為“箸”,元代孔克齊在《至正直記》中載“宋季大族設席,几案間必用箸瓶、渣鬥,或銀或漆木為之,以箸置瓶中。”到明代開始稱“筷子”,據明人陸容的《菽園雜記》中云:“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當時吳中船民和漁民特別忌諱“箸”字的發音,一旦船拋錨停住了,行船也就沒生意,而“筷子”有快開船之意,因此就將“箸”稱為“快兒”。後來,人們借鑒“箸”從竹聲的方法,在“快”字上加了個竹字頭,“筷子”一詞便產生了。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