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五彩四妃十六子圖筆筒(1張圖片)
  • 21年6月21日 19:3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筆、墨、紙、硯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文房四寶,筆為之首,裝筆的筆筒也就成了一種重要的文房輔助用具。明代朱彝尊對筆筒讚譽有加,作《筆筒銘》云:“筆之在案,或側或頗,尤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筆筒的前身為唐代的筆船、筆床、筆格,最早大約出現於宋代,《中國古陶瓷圖典》中稱“筆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筆之用,始見於宋,流行於清,器型似筒狀”。因小巧精緻、使用方便,很快便風靡一時,至明末清初時盛行,成為文人墨客書房中的一朵奇葩,至今仍長盛不衰。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銅、水晶、端石、玉、象牙、紫砂、翡翠和鎦金等,以竹木筆筒居多。對其古制,明代文震亨在編撰的藝術鑒賞典籍《長物誌》中稱之“古樣,中有孔插筆及墨者”。另載:“筆筒湘竹、棕櫚者佳,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紫檀、烏木、花梨亦間可用。”其形狀一般以圓筒形最多,上下徑大體一致,也有六方形、菱形、梅花形、葵花形、四方形等多種器口,大小、高矮不一。筆筒傳世很多,其身上精美的繪畫圖案,精湛的雕刻藝術,無不令人賞心悅目。 

  瓷筆筒大多是由瓷畫藝人用粉彩原料繪製,有青花、青花釉裡紅、墨彩、五彩、粉彩、三彩、顏色釉等,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鳥,或書法,或詩文,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然後經過窯火燒製而成,色澤溫潤。瓷筆筒具有胎釉獨特、瓷畫精美等特點,現在見到的明代瓷筆筒多為上下直口和撇口,器壁直筒形或略有束腰,口至底胎體漸厚,器口露胎或施醬釉,題材紋飾以人物故事為主。到了清代,瓷質筆筒盛行,如康熙時期的青花筆筒,雍正時期的墨彩筆筒,乾隆時期的粉彩筆筒,山水、人物、花鳥、松鶴、百壽字等是筆筒上常見的紋樣題材,體現了各個時期瓷筆筒燒製的最高水平。 

  圖中所示是武漢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清康熙五彩“四妃十六子”紋筆筒。器高15.3、口徑18、底徑17.6厘米。瓷質,圓筒形。敞口,直壁,大平底。內外施白釉,外壁繪五彩。口沿繪雜寶和錦地花卉相間,腹部主題紋飾繪四妃十六子於庭院中嬉戲玩耍。“四妃十六子”典故出自宋高承《事物紀原·帝王后妃·四妃》:“三代(夏商周)有夫人而無妃號,漢有貴人,魏始置妃,此夫人號妃之始也。唐初皇后而降,有貴、淑、德、賢,是為四妃也。”十六子為十六相或十六族的引申,指古代傳說中的高陽氏的後代八愷和高辛氏的後代八元。此為舜向堯推薦的十六賢臣,因各有大功,皆賜姓氏,故稱十六族,也稱十六相。康熙瓷人物題材種類繁多,四妃十六子為當時較為常見的高雅圖案。 

  圖案依筒身展開,只見四位女子和十六個兒童神態各異,女子豐顏高髻,長裙曳地,眉如彎月,氣質高貴,有的心無旁騖地認真看書,有的神情專注地撫撥琴弦,有的一手托腮,一手展卷觀畫,形態逼真,呼之欲出。十六子有的聽琴觀畫,有的對弈下棋,有的在一邊嬉戲玩耍,有的在捉迷藏,有的在整理書籍,有的則在附耳說著悄悄話,一個個顯得活潑可愛,童趣橫生,形象生動傳神。筒體滿身繪畫,除了一眾人物,另有樹木、花草、石案、几凳點綴,畫面生動有趣,有著望子成龍、妻賢子孝的美好寓意。 

  清康熙年間燒製的瓷筆筒品種較多,主要有青花、斗彩、釉裡紅、豆青釉、烏金釉、祭藍釉三彩、五彩等,以青花和五彩瓷最負盛名。裝飾題材多取自古代神話、傳說,圖案多為山水、人物、花卉及書辭賦等,豐富多彩。整件器物保存完好,胎質細密,釉色均勻,色澤五彩艷麗,顯得端莊大氣,體現了康熙瓷製作的精湛藝術。有這樣一件人物眾多、童趣橫生的筆筒擺放在書案之上,朝夕相伴,著實為文房增添了無限情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