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三彩童子傀儡戲枕(共5張圖片)
  • 21年3月9日 10:2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為什麼宋代童子最愛玩傀儡戲?

三彩童子傀儡戲枕

宋代 高9.8~11、面長48.5~48.8、面寬17~18、底長47.6、底寬13.9厘米

1976年小學師生在濟源縣勳掌村鎮安寺前翻土時被發現的,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件三彩童子傀儡戲枕,此枕胎質呈淺紅色,堅硬細密。體呈長方形,前低後高,中間微凹。整體模制而成,器形規整。器表施綠、黃、褐紅、黑、白諸色釉。枕面中部的主題紋飾為嬰戲圖,兩端為折枝牡丹紋,枕四側刻劃連續花葉紋。嬰戲圖描繪三個兒童在庭院圍欄邊、樹陰下嬉戲的場面,右邊兒童頭頂蓄髮一撮,兩側挽髻,身著綠衣白褲,坐在繡墩上,右手執一提線木偶;左邊的兩個兒童配合著他的表演,一人頭上無發,身著綠衣黃褲,坐在地上用左手提鑼,右手拿棰作擊鑼狀;一人頭頂蓄髮一撮,黑衣白褲,吹笛而舞。這三個孩童髮髻服飾、姿勢動作和表情神態各不相同,個個生動傳神,稚氣十足。裝飾採用刻劃填彩的傳統方法,花紋線條流暢。

為什麼宋代童子最愛玩傀儡戲?

三彩童子傀儡戲枕(枕面)

這件三彩童子傀儡戲枕的裝飾主題是三個孩童操作傀儡、吹笛、敲鑼的嬉戲場面,屬於嬰戲圖的範疇。

嬰戲圖是以兒童遊戲為裝飾圖案,萌芽於戰國時期,後又大量運用於玉器、漆器、陶瓷和織繡等作品中。嬰戲圖用於瓷繪裝飾工藝上始見於唐代。唐代嬰戲圖極為罕見,只在長沙窯及耀州窯有極少量發現。宋代定窯、磁州窯、耀州窯、景德鎮窯等瓷器上也有發現,到明中期以後,瓷器上「嬰戲圖」才開始風行,並一直盛行到清代。

各時代嬰戲題材寓意略有不同。

從唐代長沙窯始見嬰戲圖直至明中期,其寓意以企盼多子多福、吉祥如意為主。進入明晚期後,多子多孫的吉祥意味仍是主流,但隨著中國古代科舉走向鼎盛階段,考取功名等本與嬰孩無關的寓意也開始被引入到嬰戲圖中,如五子登科、加官進爵、嬰孩讀書、指高昇等,表達當時人們望子成龍,希望將來科舉高中的美好願望。

為什麼宋代童子最愛玩傀儡戲?

三彩童子傀儡戲枕局部(前側部)

到乾隆時期,陶瓷嬰戲圖的畫面充滿著陞官發財的祝願,如五子奪魁、五子連科、瓶生三級等。另外,官窯中出現的百子圖等兒童嬉戲場景則有粉飾太平盛世之意。乾隆之後的清中晚期嬰戲圖承襲乾隆作法,亦充滿吉祥意味,但已了無新意,嬰戲圖逐漸走向衰敗。

這件三彩童子傀儡戲枕上的一個孩童手操傀儡、兩孩童吹笛、敲鑼作配合狀的場面,從一定角度詮釋了宋代傀儡戲的多姿與普及。

傀儡,又稱木偶。傀儡戲是用木偶進行表演的戲劇,是民間戲曲中一種特殊的表演類型,多由藝人操作木偶伴隨宗教儀式進行表演,今通謂木偶戲。其「源於漢,興於唐」,歷史悠久。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唐朝是我國文學藝術空前發展的時期,也是歌舞戲與參軍戲爭奇鬥艷的大發展時期,木偶藝術也得到迅速發展,成為舉國上下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為什麼宋代童子最愛玩傀儡戲?

三彩童子傀儡戲枕局部(底部)

宋代城市迅猛發展、商品經濟的高度繁榮帶動了市民文化的崛起,城市中出現了大批供民間藝人從事文娛表演的場所,即瓦子勾欄。無論北宋的汴梁(今河南開封),抑或南宋的臨安(今浙江杭州),都有很多民間藝術演出的場所——瓦子。瓦子勾欄內各種藝人的表演,明白曉暢,通俗易懂,藝術形式多種多樣,百戲、「社火」、傀儡影戲等都是十分受歡迎的表演。從文獻記載和保存下來的詩文、圖畫及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宋代是中國傀儡戲最興盛的歷史時期。

這件北宋三彩童子傀儡戲枕表現的兒童遊戲圖,展示出宋代木偶戲的盛行不僅廣為流行於民間,而且成為了兒童們的一種遊藝活動。同時,也可看出,即便是兒童的自娛自樂,吹笛、敲鑼、舞蹈等有模有樣。

與這件三彩童子傀儡戲枕同時發現的還有一件三彩聽琴圖枕,面長63厘米、面寬23~25厘米,形體之大,實屬少見。枕面正中的開光內描繪的是四高士庭園聽琴圖,四角各為一兒童玩耍形象,其中左下角一兒童舉右手操縱著傀儡。這兩件同時出土的三彩枕刻畫的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人的精神生活是非常豐富和充實的。

為什麼宋代童子最愛玩傀儡戲?

三彩聽琴圖枕 河南博物院藏

北宋時期傀儡戲有了廣泛的發展,種類較多,除上述繪畫作品中描繪的「懸絲傀儡」和「杖頭傀儡」是常見的表演形式外,還有獨特的「水傀儡」「藥發傀儡」等。

元代是中國戲劇的黃金時代,驟然勃起的元雜劇很快風靡全國,成為流行藝術。與戲劇藝術息息相關的木偶藝術在元代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只是元代木偶藝術見於文獻記載的很少,目前僅有《朱明優戲序》及《觀傀儡詩》等。

綜上所述,傀儡戲自漢代初現端倪,唐代漸趨完善,至宋代則呈現出大盛的局面。宋後,在戲曲的強勢衝擊下,傀儡戲盛景不再。但宋代以後,傀儡戲並沒有絕對衰落,而是依附於戲曲、民俗等載體之上,頑強地生存至今。如,明清時期的瓷器、織繡等重要物質載體的嬰戲圖案中也常見孩童手持木偶的形象。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