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郵譯文物(共11張圖片)
  • 20年10月11日 20:5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秦代郵譯文物

    對於現代人來說,郵寄信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那麼在郵局產生之前,我們的古人是如何傳遞信件的呢?今天我就通過一組中國秦代郵譯文物,來告訴答案。1975年11月初,在湖北省雲夢縣的一座小山村裡,12座中國秦代古墓在沉睡了兩千多年之後驚現於世。考古人員在11號墓中,發現了大量的秦代竹簡共一千多枚,絕大多數保存完好,上面寫有近4萬字,一枚整簡長約23厘米至27厘米、寬約0.5厘米至0.8厘米、簡文字體為墨書秦隸字跡清晰端秀、筆畫渾厚補拙。這些竹簡用細繩子分上、中、下三道按順序編組成冊。雲夢秦簡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中國秦代的政治、經濟、法律和醫學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竹簡有一半以上記載的法律條文,從中可以看到秦代方方面面的法律規定。比如國家對糧食如何進行倉儲、保管和發放,對兵器鎧甲等軍備物資如何管理,對深林和環境如何保護等。這幾枚秦簡上,記載的是《行書律》條文。在中國秦代,行書指的是傳遞文書,文書包括書信、朝廷的公文、奏折以及軍情等。有關傳遞文書的法律,被稱為《行書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了中國。為了更有效的統治全國,朝廷以都城咸陽為中心,在各地建立了郵傳機構。四通八達的通信網很快建成,朝廷還專門制定了有關郵譯的法律,這就是《行書律》。

     湖北雲夢秦簡上,記載的《行書律》條文有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轍行之、不急者、日畢不敢留,留者以律論之。專家解釋說,在中國秦代文書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皇帝的詔書等緊急文書,另一類是普通文書。緊急文書要立刻送出,不能有片刻稽留;普通文書也要當日送出,不許耽擱否則以法律處置。《行書律》對郵人,也就是遞送文書和信件人的有關規定。要求他們必須年輕力壯,老弱病殘等都不得從事這項工作。秦代的郵人是一種專門的職業,父子可以相傳。一旦成為郵人,本人將免服徭役其家庭成員的戶籍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有別與普通的戶籍待遇也會隨之提升。

  

    《行書律》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一部關於郵政通信的法律,這在其他國家同一時期是沒有發現的,郵政通訊是國家的血脈《行書律》的頒布和實施在法律上奠定了秦代郵譯的重要地位。它使政令暢通上傳下達,加強了秦代中央集權的領導,另一方面它也使中央能夠及時瞭解地方的民情對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的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國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證明,早在秦代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嚴格的郵譯制度並且以法律條文加以保護,除了記載《行書律》的竹簡以外流傳至今的還有一些秦代的郵譯文物反映了當時郵政的具體狀況。

在中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有一個裡耶古城,2012年裡耶古城出土了大量的秦代竹簡以及其他秦代文物。包括封泥、文書等很多都與當時的郵譯制度有關。這是一枚珍貴的秦代封泥,其外表呈圓形上面有「酉陽承印」四個字,酉陽是地名這枚封泥相當於現在的郵戳。它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郵戳,專家說秦代的公文書寫完畢後為了防止在遞送的過程中被人私自拆閱,要對公文一定的處理首先將寫有公文的的簡牘裝在斗槽裡然後用繩子捆上在打結的地方壓上一塊膠泥,再在膠泥上蓋相關官員的印章這就是封泥。當收件人收到公文後,看到封泥完整就代表公文在遞送過程中沒有被人拆開過從而保證了公文的機密性。這枚裡耶古城出土的秦代簡牘上寫有「遷陵以遊行洞庭」7個字,這裡的遷陵指的是遷陵縣也就是現在的裡耶;洞庭指的是洞庭郡;以遊行三個字表明該文書是以郵人步遞也就是步行的方式從遷陵縣送往洞庭郡,這枚簡牘的作用就相當於現在的信封,遷陵為寄件方洞庭為收件方以遊行指的是傳遞的方式。在中國秦代郵人傳遞信件通常採用接力傳遞的方式:有步遞、車遞、馬遞和水遞等。負責郵譯的官員會根據距離遠近和公文信件的重要程度來決定遞送方式,最常見的是步遞也就是郵人以跑步的方式傳遞信件就像現在的接力賽跑。雖然是徒步,但這也是較快的傳遞方式。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郵人送信要晝夜不停,每晝夜要跑200多里,一站一站地進行接力最終將信件送達目的地。在中國古人發明紙張以前書信大都寫在竹簡或木牘上所以一封信,一份公文的份量並不輕郵人遞送時的辛苦可想而知;採用馬遞方式的傳遞的不是一般文書而是緊急軍情,被稱為敬事郵這類文書因為時限要求嚴有人必須乘馬日夜不停地接力傳送;

這塊魏晉時期畫像磚出土於中國甘肅嘉峪關市,上面的圖案表現的就是一位古代郵人採用馬遞方式遞送公文的情景。這位郵人頭戴黑帽、足登長靴、正持韁舉牘、飛馬急遞。在甘肅省敦煌莫高窟也有描繪中國古代郵人,採用馬遞方式傳遞公文情景的壁畫,畫面中的這位郵人正馳馬接力傳遞公文書信。

秦代傳遞公文書信的方式除了步遞、馬遞以外還有車遞和水遞。有人使用的車輛被稱為傳車,分兩乘馬車和四乘馬車等而水遞則是沿水路乘船遞送公文信件。在中國秦代郵譯法律規定,有人傳遞公文信件必須沿著朝廷規定的路線行走,為了統計郵人的工作量考核行政文書傳遞的速度,相關部門還制定了郵程表。這枚裡耶秦簡上,就記錄了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郵程表。郵程表採用了分段計程的方式清晰地記錄了一段郵路歷程,從鄢出發途徑銷、孱陵、索、臨沅等地最終到達遷陵。其中每一站的里程是多少,都有明確記載,郵人傳遞公文行走的道路叫馳道。這段位於河北省井陘縣秦馳道是當年最重要的郵譯主幹道之一,在經過了兩千多年的車行嗎踏之後這條由堅硬山石鋪就而成的古道如今已成凹凸不平車痕纍纍,馳道上遍佈的車轍印最深處竟有40多厘米看著這些或深或淺的車轍印我們不難想像過去這裡驛馬飛馳的場景。郵人在傳遞公文書信的過程中需要休息,秦朝廷在各地的交通幹道上設置了郵亭有些像現在的郵局供郵人歇息飲食替換車馬等,郵亭後來發展為驛站。

湖北雲夢《行書律》竹簡、湖南裡耶秦簡、封泥以及郵亭等這些珍貴的秦代文物反映了當時較為完善的郵譯制度。通過這一郵譯制度,起到了鞏固中央集權的作用。朝廷的行政公文能夠快速下達地方上的各種情況也可以及時上報以便朝廷採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流傳至今的這些中國秦代郵譯文物見證了那一時期郵譯制度的簡歷和發展,也為專家研究秦代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物證。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