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更加深入人心,「讓文物活起來」的時代強音,一系列的國家政策導向,為考古文博事業的充分發展提供強勁動力。而中國考古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使命與學科自身的發展邏輯相統一,無疑為其蓬勃發展增添了羽翼。
中國考古有三個特點值得一提。這就是:與時俱進的敏感性、歷史探索的深邃性、信息資源的多樣性。社會越進步其貢獻越醒目;科學越發展其奧秘越誘人,國家越強盛其責任越重大,此乃時代敏感性之謂也。考中國之古絕對繞不開文獻典籍,這是中國歷史傳統的特殊性,而超越古代文獻的深度探索才是中國考古的崇高境界,此乃歷史深邃性之謂也。中國考古揭示的歷史信息覆蓋古代社會各個方面,為多學科輸送歷史資源的任務相當艱巨,舒張功能全面、持久和強大,此乃多樣性之謂也。如此卓越的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大放光彩。
但是,多年來,學術界對考古學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誤區,或者有以偏概全的傾向,層位學、類型學幾乎成為中國考古學理論的代名詞。其實,此二者主要是應用於田野考古的方法和理論,只是獲取古代遺存的理論與方法,只是考古學理論體系的一個支系,而非其全部內容。
與許多學科相似,中國考古學理論是立體的結構,由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前沿理論組成。它們是緊密聯繫的有機整體,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不可分割,又不能厚此薄彼。
溫馨提示:收藏最新動態隨時看,請關注古董台灣APP。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