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第六子楚昭王墓以及王妃墓葬群(共2張圖片)
  • 17年8月29日 23:3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楚昭王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六子,明王朝君主是一個極愛修造陵墓的皇室世家,重要的明皇陵和明王陵共有六處,分別是:北京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安徽鳳陽中都明皇陵,江蘇泗洪明皇陵,湖北鍾祥明顯陵,以及武漢的明王陵,也稱明昭陵。楚昭王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開發區流芳街的龍泉山上明楚王墓群安葬明朝八代九位楚藩王。1956年,龍泉山明楚王墓群被省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就是一個小型的北京十三陵,其中保存完好的昭王陵園還有「地宮」。

明朝九位楚藩王安葬於此

  江夏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劉治雲介紹,明楚王墓群,是明朝(公元1381年~1643年)八代九位楚藩王的陵寢。九座陵寢基本相同,由荷花池、配殿、神帛爐、地宮等建築構成。其中昭王寢佔地在百畝以上,餘下的王寢在50畝上下,有的只有30餘畝。其中7座墓葬保存較好,2座毀於上世紀文革時期。除昭王陵園,保存完好外,其他各陵園建築大多已毀僅存殘基。昭、莊、端三陵園各有一碑亭,亭內石碑保存較好。

  《明史》記載:「楚昭王楨,太祖第六子。始生時,平武昌報適至,太祖喜曰:『子長,以楚時之』。」公元1381年,朱楨17歲就藩武昌為楚王。在黃鶴樓下的蛇山之陽的王府內,統治武昌諸地達43年之久。朱楨每年都到靈泉山避暑,他見此地山環水繞,風光幽美,常常感歎道:「惜乃陽宅,若為陰宅極佳。」於是,經卜工師勘定為「五龍捧聖的吉地仙壤」,並鐫上「龍泉特結許多年,粉黛三千雲外懸」……的詩碑,從此,靈泉山易名為「龍泉山」。

  楚昭王朱楨看中這塊「吉地」時,已有漢舞陽侯樊噲、元相沈如鈞、明吏張添佑等大官的墓和後裔葬於此。朱楨採取要麼改姓朱,要麼用別處兩畝地換此地一畝的方式將其遷走,當地八大姓不服,把事情告到了皇帝那裡,但官宦難抗天潢。在皇上的默許下,朱楨最終在此為自己修了塋墓。不久,將八大家族居住的數千戶人家的大集鎮遷往山外,將環山一帶劃入王陵區。此例一開,歷代楚王均在此修建塋墓,這裡於是成為昭、莊、憲、康、靖、端、愍、恭、賀九王的陵寢與陵園,逐漸形成「三龜九寢十二景」,繁盛的「靈泉古市」就此被蠶食成楚王塋域,形成了北京有明十三陵,武漢有明九王墓的奇觀。

昭王陵園地下建有地宮

  昭王陵園佈局規整,錯落有致,是九王陵園唯一保存最好的。地上建築有碑亭、園門、神道、金水橋、稜恩門、稜恩殿、東西配殿、神帛爐、內園後門、牌樓、祭台、荷花池、暗溝等設施。營建制度與北京十三陵近似,但規模較小,為典型的明代宮式建築。現存的石構件,均系漢白玉雕,紋飾嚴整,古樸莊重。地下建有地宮。

  1990年12月5日至1991年1月10日,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江夏區博物館配合,對昭王墓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各類文物318件,有金腰帶、銅鏡、鎏金木冊、壺、壇、杯、匣等等。器物精美,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這是明楚王墓的首次發掘。據統計,明楚王墓群內共有歷代楚王及其正妃、次妃和繼妃墓葬24座。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初,朱元璋率軍進攻武昌,大漢政權的建立者陳友諒的兒子陳裡投降。朱元璋在受降時,有人報告:後宮產下一子。正在興頭上的朱元璋脫口說道:「子長以楚封之。」這就是楚王朱楨被封為藩王的由來。明朝規定,皇帝繼承人以外的諸子例封親王,他們到一定年齡要前往封地就藩封國。朱楨為朱元璋的第六個兒子,他於明初洪武年間就藩武昌府(今屬武漢市),歷經九代。

  「昭園」坐落佔地100餘畝。城牆外左側建有碑亭,內豎石碑一座,是朱楨的孫子楚憲王所立。昭園的垣牆呈四方形,總長1400米。磚為官窯特製的青磚,每口重18公斤。正門3個拱形圓門,左右各一側門,均為漢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從正門直到大殿,全用1米見方的白凡石鋪陳路面,依次是金水拱橋、朱氏皇堂、享殿、拜台等建築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漢白玉雕刻的九龍頭、玉柱、屏欄等依然保存完整。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