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行萬里半天下(共4張圖片)
  • 17年8月2日 06:5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石章印體

  “身行萬里半天下”,乃宋代大文豪蘇軾的一句詩,亦是當代一方石章的印文。上世紀90年代初,筆者於一位老婦人手中偶得此印,青田凍石,獸鈕,高9、印面邊長2.5厘米(圖1為石章印體,圖2為印文)。印無邊款,經瞭解得知,該印是其丈夫的遺物,人姓樸,名質,愛好刻戳子,生前為中學歷史老師。

圖2 樸氏刻“身行萬里半天下”

圖3 翁大年刻“身行萬里半天下”

圖4 吳涵刻“身行萬里半天下”

  清除陳年污垢,石印還原其貌,手感溫潤;鈐出朱跡,篆字線條,視覺清晰,心中竊喜。 

  蘇軾這句詩,出自《龜山》:“我生飄蕩去何求,再過龜山歲五周。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庵初白頭。地隔中原勞北望,潮連滄海欲東遊。元嘉舊事無人記,故壘摧頹今在不。”此詩作於北宋熙寧四年(1071),其歷史背景是,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自請出京外任,赴杭途中再過盱眙龜山,又遇已添白髮的僧人,觸景生情,慨歎其仕途不順、調遷頻繁、不得安居的境況。 

  蘇軾43歲時,調任湖州知府,作《湖州謝上表》呈及朝廷,除了感謝帝恩之外,亦陳述自己的坎坷遭遇和時政之見;未料,竟被新黨誹謗包藏禍心、諷刺政府、對皇帝不忠,受此誣陷,鋃鐺入獄,解往京師。自“烏台詩案”發生之後,蘇軾可謂命運多舛,生活不再安寧,先黃州、再穎州、又惠州,都留下他貶謫此地的身影。末了,一葉扁舟將62歲的他放逐到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的儋州,成為天涯淪落人。受到如此的重罰,據說在宋代僅次於滿門抄斬,而蘇軾卻臨危不懼,大丈夫氣概,威威凜然,面對茫茫的大海,以詩曰:“九死蠻荒吾不悔,茲游奇絕慰平生。” 

  蘇軾“身行萬里半天下”這句詩,流傳很廣,為後世文人所熟知和喜愛。胡適曾集句為聯“身行萬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無人”,書贈遠赴日本留學的錢君匋,後來,錢君匋又書此聯,作為胡適人生的評語,傳為佳話。鉤沉印史資料,清代湖廣總督林則徐,篆刻家、考據家翁大年(圖3),以及吳昌碩之子吳涵(圖4),都刻有此文印章。其中翁大年所刻印品,現藏上海博物館,以印藝而論,名聲最高,著錄於多種印譜。金庸先生的15部、36冊武俠小說,每冊扉頁皆配押一印,提示主題,其中《倚天屠龍記》第二冊,選用的即是翁大年的這方作品。 

  對比發現,樸氏之印在篆法上或許是參考了翁大年的印作,“身”“行”“半”“下”幾個印文,都與翁印頗為相似;區別之處是二印的刀法,翁氏之印,圓朱線條,光潔清麗,婉約含蓄,而樸氏之印,則線條波磔跌宕,刀痕顯露,渾樸雄強,呈率意之態,兩者在作風和意境上迥然不同。這位樸姓歷史老師,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篆刻愛好者,卻是藏臥於民間的刻印高手,以我的眼光欣賞,他的印作頗為生動,可與前賢翁大年媲美,並不遜色。 

  脫離蘇軾詩作的語境,單獨欣賞這一句“身行萬里半天下”,襟懷曠遠,意向豪邁,可為座右銘。得此美文閒章,我無需勞神費力再自刻,坐享其成,多年來,或押書畫邊角,或鈐藏書扉頁,不亦樂乎!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