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工牌的文字價值
  • 17年4月23日 21:1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目前發現的明代長城碑刻,多刻於嘉靖、萬曆年間,幾乎都是青石質陰刻楷書文字,如甘肅蘭州深溝兒墩碑刻、河北白羊峪口長城碑刻。這些碑刻顯示,碑刻材料用青石質,刻法為陰刻,字體為楷書,是一個通用的標準,而工牌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看法。從明代瓷器的款式形式來看,自宣德朝開始,歷朝的官窯瓷器年號款均以楷體字為主,尤其嘉靖朝官窯瓷器年號款全為楷體,亦證實明代中後期楷書是官方手工業通用字體。

工牌刻字中的「弟」和「加」是其獨特之處,自發現至今,引起專家學者多方關注。凡是看過工牌的人都指出,「弟」應為「第」,「加」應為「嘉」。對於出現這種刻字的原因,多數人認為,限於當時修築長城人員的知識水平,在上面刻了兩個錯字。但筆者認為,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修築長城為明代最重要的軍事工程,朝廷非常重視,派往各地監修長城的都是重要官員,這些官員多科舉士子出身,文化水平相當高,如監修肅州西長城的李涵為進士出身。在他們的監管之下,工牌上不可能出現錯字。要想弄清這一問題,還要從古文字上去探尋。

眾所周知,漢字由甲骨文、金文發展到篆文,由篆文發展為隸書,再變為楷書。其總趨勢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是隸書的簡化,簡體字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的碑刻,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但相關資料顯示,「弟」並非「第」的簡體,「加」並非「嘉」的簡體。不過,「加」與「嘉」很早就通用了。在漢代的瓦當文字中,已出現「常」與「長」、「毋」與「無」、「嘉」與「加」等同音異體字的通用。從全國其他地方的考古實物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與工牌類似的現象。2005年4月,河南民權縣程莊鎮南胡莊村發現一個明代古鐘,古鐘上刻「加靖四十年,四月初八建造」;2005年7月,湖北省興山縣古夫鎮鄒家嶺墓群搶救性發掘一座明代三室券頂合葬墓,出土器物有瓷罐、鐵棺扣、墓誌銘等,後者磚飾「加靖三十五年楊造」字樣;長江三峽工程修建之前的庫區考古調查中,在涪陵南沱聯合診所和忠縣石寶寨和平村巖體上發現的水文題刻中有「加靖三十九年庚申年水安在此口」「加靖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三日水蕊一」字樣。因此,筆者認為,「加」為「嘉」的通假字,「弟」為「第」的通假字。可以說,工牌文字給我們提供了探究當時文字通假規律的實物資料。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