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項篇:竹雕傳奇(1張圖片)
  • 18年11月12日 08:5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人的這個雕刻在遠古時代就有,我們在很早就能發現一些骨雕裝飾物,這個都屬於雕刻的範圍。遠古時代古人利用了身邊的很多貴重物,比如像象牙犀角,還有一些像骨頭都可能實行他的這種小型的雕刻,這是雕刻一個雛形。

  由於古人在遠古時代的環保意識不夠強烈,所以有很多動物早期在中國大陸都有的,比如犀牛這些都逐漸絕種了,象牙來源也逐漸減少。我們下一講會講貴重物質的雕刻,這一講僅限於竹子竹雕。 

  竹雕的來源比較容易,材質也屬於易雕材質,價值低廉,所以可供人發揮得機會很多。我們最早的竹器能夠看到比較成性的帶有雕工的是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竹勺,這個竹勺上柄上是帶有很精細的雕工。作為竹雕藝術在唐宋的史籍中都有很多的記載,記載非常清楚。但是我們能夠看到的出土的實物並不多,明中葉以後竹雕藝術就迅速增加。我們已知的竹刻大家都不僅限於竹雕,包括剛才說的犀角、象牙等等貴重材料也雕刻,但是為什麼都稱之為竹雕大家呢?是因為中國文人對竹子賦予了很高尚的品格。比如我們的圖案中經常有竹梅雙喜,畫一叢竹子,畫幾枝梅花。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竹菊。這些都反映了中國人賦予竹子的一種優良的品格,這個品格是什麼呢?第一是清高,第二是堅韌的。我們的竹文化是一種非常廣泛的文化,深入民間。比如鄭板橋他就有這樣的詩句,鄭板橋說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畫竹在中國的文人裡是非常有名的,他是揚州八怪之一。他寫的那種六分半書被文人稱讚為亂石鋪街。我們不僅能看到他的繪畫能在其他的雕刻藝術上,比如我們見過在木板上雕刻他的竹石,這些都反映了當時鄭板橋的這種竹文化如何深入人心。

  我們民間還有這樣的話,說虛心竹有低頭葉子九,傲骨梅無仰面花。說的就是竹子是虛心的,我們都知道竹子是空心的,所以跟漢語中虛心非常巧合。在所有的雕刻的材料中,竹子是最便宜的,最易得的。我們今天到南方去能看到大片的竹林。 

  既然中國文人對竹子有著如此的喜好,他們一定不會滿足於僅僅是畫幾幅竹,寫幾首詩文。他們需要雕刻精美的竹器放置於自己的案頭每日觀賞,而在晚明時期,嘉定地區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竹雕大師的三代世家,他們分別是爺爺朱松鄰,兒子朱小松,孫子朱三松,那麼在當時竹雕藝人人數眾多的時代,為何獨獨這朱氏三人被稱為竹雕大師。

  朱氏三代人記載比較清楚的是朱小松,他的父親和兒子的記載都不如他清晰,為什麼呢?是因為他有墓誌銘記錄了他的生平。第一是他能子承父業,就是朱小松繼承了父親的手藝,能夠把這門手藝發揚光大。第二,朱小松個性非常強,他輕易不願意給別人雕刻。有人來買他也不會輕易答應,答應了以後也不會隨便改變自己的風格來迎合這個市場。我們說過明代晚期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商品社會,那個時候很多商業社會的特徵都已經形成,很多有錢人會拿錢買東西。那麼他會根據自己的好惡迫使藝術家改變藝術風格,但是朱小松不會這樣。他即便答應了,即便答應了別人的要求,他也不會改變自己的風格。朱小松嗜酒,非常喜歡喝酒,不喝醉了就不動刀。那麼他一開始是為了自己的自娛自樂,就是說我酒喝大了,我喜歡這個竹雕,我父親傳下來這門手藝,我一旦喝多了,喝高興了才開始動刀,一件作品有時候需要一兩年才能完成,正因為他這個創作數量非常少,所以社會上難得就更多的人趨之若鶩,希望能買到他的作品。很多人買不到他的作品,然後背後說他的壞話,說他這個人很傲慢無禮,那麼朱小松也不聽,也不管社會上對他有什麼樣的評價,一直我行我素。 

  那麼朱小松的作品存世是非常少見的,他的父親的作品也並不多,名氣非常大。他的父親朱松鄰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這件松鶴筆筒。朱松鄰的筆筒跟我們後來看到的筆筒雕刻有很大的不同,壁非常厚,雕得非常深。他在主樹幹旁邊雕了一個小樹幹,旁邊對著站著兩個鶴。那麼從直觀的角度上看,這東西特別不像竹雕,反而更接近於木雕。為什麼呢?是因為他所選擇的竹的材料是根部材料。在竹雕中一般是兩類,一類是竹干雕,顯示竹子這個特性。還有一類是竹根雕,我們對竹子有所瞭解的人知道竹根的地方壁非常的厚。所以它就可供發揮得地方非常多。朱松鄰的這個筆筒是竹根雕,所以他壁很厚。竹根雕他不太強調竹子的特性,不強調竹子的表現,而一般的竹雕要強調竹子的特性,強調竹子的表現,這個表現是什麼呢?是它的節,竹子是有節的。我們看到大量的筆筒都是用竹節這一塊雕刻的,它利用了一節竹子之間的隔,中間不是有一個不通氣的地方嗎?那叫隔。利用了一個隔作底,所以恰恰可以使它做一個筆筒。筆筒的發明是非常晚的,是明代晚期才發明的,跟我們想像有很大的差距,筆筒最早的雛形就是從竹子開始的,我們能找到最早的實物的筆筒都是竹雕,我們從文獻裡查到的也是萬曆年間的記載,也是竹雕。 

  朱松鄰的這個筆筒上面有辛未年的字樣,辛未年哪一呢?我們過去的書上一般都標識為正德六年,就是1511年。那麼後來推算了一下它的年齡,覺得放在1511年非常不合適,我們剛才講筆筒發明一定是明代晚期的事情。那麼擱在明代中期是非常不合適的,所以又有學者認為這個辛未年是隆慶五年即1571年,往後退了60年。當時是不大清楚朱氏三代人的生卒,當發現了朱小松的墓誌銘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問題。朱小松生於正德15年,即1520年。卒於萬曆一年,1587年。

  小松是朱松鄰的長子,那麼墓誌這個證據是鐵證如山。我們以他的這個生卒來推算他的父親,好像擱在正德六年還是隆慶五年都有點不合適,覺得他父親的這種上下都不靠。開始就有學者懷疑這個筆筒的真偽,這個筆筒本來是有定論的,朱松鄰無疑,而且是碩果僅存的朱松鄰。但是這個墓誌發現以後有資深學者開始懷疑這個筆筒的真偽,無論這個筆筒真假,這個筆筒一定是清初以前的,這個可以肯定。但是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這個筆筒就是朱松鄰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多次講過,文物是一個標型學,我必須有一個標準在前,朱松鄰這樣的大家文字上的記載都是比較虛的。你沒有過多的實物可以比較的時候,僅是孤立的,我們沒法確認他的風格。到了朱松鄰的孫子朱三松,一般我們都說手藝人,不管是做什麼?包括收藏,包括富裕,過去都講不過三代,手藝也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收藏不過三代都是這麼說。 

  但是朱三松還是繼承了他的祖父和他的父親這個手藝,他雕的都儘是小件。比如殘荷洗啊、寒山拾得像啊都是竹雕小件,他喜歡用竹根雕,他不太喜歡用竹節雕。那從這一點說可以看出來朱三松是一個非常貪玩的人,他喜歡的都是一個把玩的小件。晚明的嘉定派朱氏祖孫三人是大家,與他同時的其他派別還有金陵派,代表人物是濮澄、濮仲謙。明朝張岱《陶庵夢憶》中有這樣的記載,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真不可不解也。濮仲謙的風格書上都寫得很清楚,是一種非常簡樸的風格,寥寥幾刀。但是能看到濮仲謙的作品往往都跟嘉定派非常相像,很難區分,並不像書中寫的那樣,他不以雕刻為奇。換句話說他不想在這個竹子上展現它這個複雜的手藝,他只想展現他的意圖,比如我幾刀就是一個蘭花,我就展現這個意圖,我並不想把它刻的非常的細碎,這是濮仲謙的風格,書中有這樣的記載。但是實際上我們看不到這樣的作品,為什麼看不到呢?是因為當時濮仲謙所處的那個商品社會對這類東西的要求,對這種簡樸藝術品的要求是比較低的。我們今天也是這樣,我們今天對社會對藝術品的評判往往以它的難度的高低為價格的標準,而不是以它藝術的高低為標準,但是藝術本身是有一個標準的。我們有時候畫幾筆蘭花,不見得就比你那個鴻篇巨製沒有價值。但市場不是這樣認為的。 

  2005年在香港的拍賣會上,香港佳士得有這樣一個筆筒拍了1140萬元。我們能想像嗎,一個筆筒,一個竹雕的筆筒,經過中國文人創造的一個竹雕筆筒拍了1140萬元。拍這個筆筒的時候我在現場,大概500萬以上所有伸手的人都是外國人。我很奇怪,我原來認為外國人對中國的竹器是不感興趣的,因為他不能深刻的瞭解我們對竹子的那種情感。我們對竹子有很深的情感,我們的文學作品,我們的繪畫作品其他藝術品都告訴我們竹子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但是恰恰是外國人在不停地競爭當中使它攀上了上千萬的高價,我就去查我說這個筆筒誰雕的?雕的筆筒的人叫顧玨,字宗玉,也是嘉定人。但過去我們沒有看到他的作品,就覺得很奇怪,這個東西怎麼突然出現就賣這麼高的價呢?再一翻書,發現書上是這樣記載他的。雕刻精細,細入毫髮,往往幾年才出一個產品,所以我們流傳到今的就非常的罕見。其實竹器還有很多種工藝形式,比如雕刻中有專門一類仿青銅器全部在故宮收藏,沒有出故宮一步。 
我們推測是當年宮廷中把雕竹高手進入故宮,專門讓他仿青銅器。我們到故宮看工藝館都能看到,用竹根雕的。另外還有貼黃,所謂貼黃是什麼呢?又叫翻黃,有的地方文竹。貼黃是把竹子的這一層剔下來,反過來再粘到上面,這叫貼黃。再有就是編製的竹器,我們都不在這一課裡講了。竹刻是中國古代一門獨有的工藝,由於文人的喜愛和文人的使用,所以就將它推向市場,文人一開始不是為市場的目的,而是為自己欣賞、把玩。但是由於文人的推動,我們講過多次文人是一個社會的標桿,所以就有社會的追求就進入了市場。在題材說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大多都寄托了文人的這種情懷。那麼文人究竟什麼呢?究竟意境。所以我們去看竹雕,很多意境都跟中國畫非常相同。由於竹雕的成功,它就深刻的影響到象牙、犀角、紫檀、黃楊這種貴重的材料,這種材料都有仿竹器的傾向。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