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釉色以黃金為著色劑是哪種瓷器?(共3張圖片)
  • 23年10月28日 23:5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中國古代瓷器的釉色都是以天然金屬為著色劑,比如以銅,以鐵為著色劑的單色釉瓷器比較多,可你知道中國最珍貴的瓷器竟然以黃金為著色劑的是哪種釉色的瓷器嗎?

艷而不俗的釉色胭脂紅以金為著色劑,創燒於清代康熙時期,是一種低溫釉瓷器。胭脂紅也叫胭脂彩、「薔薇紅」、「洋金紅」、「玫瑰紅」,為低溫釉彩。包括釉和彩兩種:一為濃艷的粉紅釉,因色若胭脂而得名,始見於康熙晚期,雍正時用得較多,施釉較薄,色調鮮艷。另一種指繪畫於粉彩器上的桃紅色彩,多用於花卉圖案上,繪工精緻,筆觸細膩。
郎窯紅是清代比較知名的紅釉瓷器,但是比較黯淡,而胭脂紅是清代最驚艷的瓷器釉色,但是艷而不俗,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淡粉色和極白的瓷胎形成鮮明的對比,如同塗了膚色潔白的古代女子塗了粉紅色的胭脂,雅俗共賞。在雍正朝大量生產,工藝達到鼎盛時期,乾隆時期也在生產胭脂紅瓷器,之後就斷燒了。
胭脂紅燒造工藝

胭脂彩的工藝以上等裡釉極白的薄胎白瓷為胎骨,在燒好的素瓷上採用噴釉的方法將釉料薄施於其上,入窯經800°C低溫再次燒製而成。胭脂彩以金為著色劑,但與金的顏色截然不同,在鉛硼熔劑中加入萬分之一左右的金,就會出現淺粉或紅紫系統的顏色,由於它略帶螺紅的色調,極似胭脂,故稱胭脂彩,俗稱胭脂水。胭脂紅色在康熙時期的琺琅彩繪中偶有應用,如當時琺琅彩中出現的淡紅薔薇色,似紅寶石般的濃胭脂色,或閃紫的蘇枋色等。到雍正時期,出現了眾多呈色穩定、以單一胭脂彩作裝飾的器物。
胭脂紫釉碗
胭脂紫釉碗,高4.8cm,口徑9.5cm,足徑3.6cm。碗撇口,瘦底,圈足。碗內飾暗花雙行龍及雲紋兩朵,外部通體胭脂紫釉,足內施白釉,青花雙方框內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據文獻記載,胭脂彩由荷蘭人卡西亞所發明,約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從西洋傳入景德鎮,後被稱為「洋紅」。此前較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的釉上紅彩只有一種稱為礬紅(鐵紅)的彩料,因此胭脂紅的引進對釉上紅彩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瓏,色彩嫵媚,紅中泛紫,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為胭脂彩藝術的極品。

胭脂紅以金為著色劑需要經濟高度繁榮,國家富強的社會時期,在清代也只有康乾盛世國家才能有財力人力來燒造以如此名貴的瓷器釉色。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