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宣州窯青釉盤口執壺(共2張圖片)
  • 22年6月25日 05:1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執壺古稱“注子”,出現於唐代中晚期,是唐宋時期瓷器的重要品種之一。注子起初是酒具,後來茶具中也使用注子,因此社會需求量非常大,全國各地很多窯場都有燒造。這裡來介紹一件很有研究意義的青釉雙系盤口執壺,其時代和窯口都有必要認真考察一番。

圖2

  這件青釉雙系盤口執壺(圖1),高13.2、口徑7.5、底徑6厘米。執壺作盤口,長頸,弧腹,餅形足,足心稍有挖削痕跡,肩部前有多稜形壺流,後有曲柄,左右對稱置雙系。執壺器身施青釉,釉色青中泛褐,且深淺不一,微有剝釉現象。近足處及底部露胎,胎體呈青灰色。全器器型較為規整,但在底足修整等細節上稍顯粗糙,還保留有樸拙的韻味。 

  唐、宋執壺的斷代,一般有以下幾個參考標準:1.壺流,唐代執壺流口極短,而宋代執壺流長而彎曲,唐代南方窯場又多將壺流削作多稜形(如唐長沙窯執壺、唐壽州窯執壺);2.底足,唐代執壺多為平底,宋代執壺則幾乎全部為圈足;3.口頸,唐代執壺多為直口或喇叭口,且直接與壺腹部相連,宋代執壺則出現了細長的頸部;4.腹部,唐代執壺大多上、下腹圍較接近,有的還有垂腹的造型;宋代執壺最大腹徑一般在中上部,而下腹至足部漸收。 

  當然這些只是參考,時代的劃分不可能有絕對的標準,暫且依照這幾項來看:這件青釉雙系盤口執壺壺流比唐壺稍長,但明顯比宋壺短,且作多稜形;底足為餅形的平底足,但足心稍有挖削跡象(圖2),這一現象很有意義,是制瓷工藝中由餅形足向圈足過渡的一種表現;此執壺為盤口,有細長頸,較接近於宋壺的風格;此執壺為下腹部漸收的造型。綜上可以看出這件執壺的風格介於唐、宋之間,表現出一種過渡期的特點,所以將其時代斷定為五代時期比較合適。 

  關於這件執壺的窯口,也有必要探討一下:此執壺釉色不是特別純正,青中泛褐,釉面不夠勻淨,另外底足修整工藝較為粗糙,達不到越窯青釉瓷器的精美程度。而在安徽省南部地區,特別是近年來在宣城市水陽江流域出土了不少這類釉色青褐的瓷器,其中包括執壺,很多器物也都具有晚唐五代時期瓷器的特徵,所以筆者認為這件青釉雙系盤口執壺極有可能是皖南地區窯場燒造的產品。 

  近年在宣城市境內也發現有山崗窯、小河口窯等窯址,據周京京在《熠熠生輝的安徽古陶瓷器》一文中介紹:“宣城山崗窯與小河口窯相去數公里,是晚唐五代時期的窯址,主燒青釉瓷、青釉點褐彩瓷及褐釉瓷,器型有執壺、四系罐、雙系罐、盤碗等。”可見,青褐色釉正是這一地區窯場晚唐五代時期瓷器的顯著特徵。宣城,唐宋時期為宣州府府治所在地,五代時期先後屬於楊吳國和南唐國統治。清代藍浦的《景德鎮陶錄》和民國時期黃矞的《瓷史》中都有關於“宣州窯”的記載。不過,如今對於宣州窯對應的具體窯址尚有爭論,本文姑且以“五代宣州窯青釉盤口執壺”名之。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