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時期的瓷器鑒定及特徵(1張圖片)
  • 21年10月7日 19:4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西夏時期的瓷器鑒定及特徵

古董鑒定 西夏瓷器作為西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受中原瓷窯系的影響,結合本民族的文化習俗,創建發展出粗獷、質樸、極具黨項民族特色的瓷器。寧夏是西夏王國的主要活動地,因此,發現了大批有價值的西夏瓷器和陶器。

1、寧夏靈武出土西夏瓷器
寧夏靈武瓷窯堡窯址,是迄今已發現的西夏窯址中規模最大的地方。1984年至1986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回族學者馬文寬,率內蒙古工作隊對寧夏靈武窯進行了實地發掘;出土瓷器共計二千餘件,涉及西夏人的生活、生產、建築、文化、娛樂、宗教等各方面。

靈武窯藏西夏瓷器,僅數量完整無損的就達上百件之多。類型分為人物、動物、娛樂用品及宗教用品等,造型與中原地區出土的瓷器十分相似。

2、質樸的黑白釉器

出土的一盞黑釉瓷豆形燈,非常新穎。通體施黑色釉,直壁折腹,高圈足,造型端莊別緻。還有一個素面瓷牛頭塤,形似牛首,其正面有兩孔,頂部有一孔,對其吹可發出美妙的音律,妙不可言。

其中的器具,有高足碗、折沿碗、六稜碗、曲腹碗、斜壁碗等。盤有折沿盤、六稜盤和高足盤等,都很有地域特色,在西夏瓷器中具有代表性。這些瓷器大都內外壁施白釉,釉面光潔,胎薄高足,圈足露胎,也有施褐釉和綠釉的。盆有素面盆和魚紋盆,而以魚紋盆最具特色。

瓶有頸瓶、花口瓶、雙耳瓶、葫蘆瓶等。以剔刻花為多。現藏寧夏鹽池博物館的一件褐釉剔刻牡丹花經瓶,通體施褐釉,瓶斜唇小口,束頸斜肩,圓腹平底。肩部有一澀圈。腹部以剔底露胎的技法剔刻兩層紋飾,上層開光處剔刻翹枝牡丹花紋,兩層剔刻旋紋作裝飾底紋,下層線刻卷葉紋。此瓶器型圓渾,特別是右下向上內斂的蘑菇形式小口,是西夏瓷器製品中非常精美的瓷器。在寧夏靈武窯出土的另一件白釉剔刻牡丹花經瓶,平折小口,束頸折肩,深腹平底。通體施白釉,釉色均勻,光潤明亮,以剔底露胎的技法,剔刻兩層紋飾,上層開光剔刻折枝牡丹花並襯以花葉,開光兩側刻畫花葉和弧線紋作底紋,做局部裝飾。下層剔刻花草紋,整體紋飾佈局合理,造型古樸,極為美觀。雖然出土時已有殘破,但從修復後的形制可看出當時高超的剔刻花工藝水平。

罐則分單耳罐、雙耳罐和無耳罐。在寧夏固原市出土的一件黑釉雙耳剔刻海棠花瓷罐。直口平唇折沿,短頸,溜肩,對稱雙耳,鼓腹下收,圈足。口唇和腹部以下露胎,腹部以剔地露胎技法剔刻出海棠花枝葉紋圖案,花紋上下各有兩道旋紋。這是當時西夏人盛物的器皿,雙耳正是繫繩的地方。

3、其他類西夏瓷器

西夏陶瓷還有一個重要的門類,就是陶瓷雕塑。西夏八號陵(現改為6號陵)出土的琉璃獸面紋瓦當,表面施綠色琉璃釉,釉面光潤,獸面紋,面部猙獰兇猛,眉弓粗壯,雙目圓睜,兩腮極度誇張,鼻孔碩大,顴骨突起,齜牙咧嘴,造型獨特,可見是當時西夏王侯的建築材料。琉璃鴟吻,表層施綠色釉,釉面光潤,呈龍頭魚尾形,龍頭張口露牙,魚尾前曲分為雙叉,頭部有鰭,雙眼怒睜,身有鱗紋,形象威猛生動。

這些釉色分明、別具一格的瓷器,反映了西夏手工業和制瓷工藝已具備相當高的水平。燦爛輝煌的西夏瓷器成為中國瓷器史上光彩奪目的一頁。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