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大明開國的洪武瓷器(共13張圖片)
  • 21年8月31日 23:1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朱元璋滅元後建立了國號為「明」,年號為「洪武」的王朝。洪武初期的制瓷業只為適用於國內日用急需而產生的,沒有很好地延續元代的工藝技術,燒造較馬虎。這時的器物只是去應付人們被戰事破壞而補充日常使用而已,多以實用、少以審美的要求去生產瓷器,對其造形與紋飾也只是延伸元代的特點或粗略改動些,這也不是絕對的,這個時候也有一些時代特徵明顯的上乘之.

說說大明開國的洪武瓷器

明洪武 紅釉雙龍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洪武釉裡紅有小開片,紋飾像元,但畫五爪龍,塗抹紅釉中間色泛灰,邊沿確紅,繪畫中的線繪、拔白、塗繪三法已成熟,明代因釉厚、泡亮,泡也就比元代的泡多,但沒有溫度計不好控制,有飛紅現象,底有的有護胎釉,釉呈紅色的,有明顯的刷跡,有的是糙底。釉厚處有黑綠色斑跡。洪武的畫工以元為基礎,朱元璋雖定都南京,佔領景德鎮,但是工藝匠、窯工沒有隨政治上的改變而改變,但工藝匠、窯工在正常的技藝中是發展的,所以在用料、瓷土、和釉料上有發展。洪武時期釉色顯灰色,青花釉裡紅帶微黑色,有一小塊小塊的黑青色,白釉部分也有蝦青色,氣泡大小不一。釉裡紅顯肥亮,肥潤。小泡較多但都在底層,用三四十倍放大鏡仔細看釉面開片,泡密集排列整齊,白釉部分白中泛青。紋飾多數用元代紋飾,有的紋飾局部是明代的,但型、釉是元代的。洪武瓷釉面顯微灰,青花紋飾發黑灰,也有發藍微灰的青花釉,釉下用鏡看大小泡都有,泡色顯黑色,洪武紅釉和青藍釉跑顯肥潤,小泡在周圍密齊、勻,在釉最低層,貼胎面。洪武器件有款的極少,釉裡紅多暈散,蓮瓣紋飾的畫法是聯體,元代則是分開的,細看底部和器件的接點是能看出來,元代有四接五塊之說法,元代多數是多層紋飾。白釉部分顯蝦青色。元代和洪武是一樣的,洪武釉裡紅有開片,口底元代和洪武有的器件已很明顯是不一樣,如:削刀的精度,口的形狀,是梯形還是唇口型。洪武瓷器傳世量不是非常大,但是卻是造假業的寵兒,能收藏一件已是幸運之極。要多注意細節,多上手,多看真的,逐漸提高自己的收藏水平。

說說大明開國的洪武瓷器

故宮博物院 明代御窯瓷器展

洪武初期的瓷器,在其器形及紋飾上都比較單調,彩料也比較單一,元代存下點滴的蘇麻離青花鈷料,在早期還有繼續使用。洪武中晚期青花鈷料蘇麻離青因斷了進口來源,青花瓷在元代那種髮色沉穩、色澤翠艷的觀感少有出現。洪武瓷器上的青花著彩效果對比元代,只有下滑並沒有提高,青花瓷的燒製工藝沒有在元朝青花瓷的燒製基礎上向更高的頂峰爬攀,工藝品質反而向下滑,這與當時的特殊時代有關。洪武時代是戰爭剛結束的時代,戰爭破壞了人們正常的物質生活秩序,生活物質缺乏而急需補充,優良的物質資源供應缺乏,進口的和好的國產青花鈷料來源同樣缺乏。洪武皇帝朱元璋又是個只重於權勢而生活儉樸之統治者。

說說大明開國的洪武瓷器

明洪武 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

故此,粗製濫造是戰後的洪武時代日用品生產的特點。大部分青花瓷器的青花呈色多出現了變異,沒有保持元青花的那種深沉、翠艷的色感,而是獨樹一種青花的滑稽色。青花呈色不藍不艷,藍淺灰濃。但應注意,這不等於全個時代的青花器青花呈色都如此,部分青花器青花呈色還是很翠艷的,器型也很規整。洪武朝喜歡紅色,紅色瓷器上的紅釉運用雖未超越元代的效果。然而,釉裡紅在工藝技術上已有新的建樹。元末明初約二十年的混戰,至明朝建立,於洪武二年(1369年)景德鎮官用御窯廠正式成立。一說成立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一說成立於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建文四年)。

說說大明開國的洪武瓷器

明洪武 釉裡紅纏枝牡丹紋軍持 故宮博物院藏

「軍持」其名為梵文音譯,原是僧侶或伊斯蘭教徒從事宗教活動時,用以淨手或儲水的器具。東南亞出土過大量元末明初釉裡紅及其他品種的軍持。

從元末到明初這段時間,瓷器的各自朝代特徵是不明顯的!除青花呈色有明顯不同外,從器型、釉色、紋飾及紅彩料呈色都沒有太大區別,多是模糊邊緣器。如紋飾,元代蕉葉紋飾中的蕉葉紋,中脈是一條紋飾,而明代始用兩條紋飾,洪武時與元代無明顯的時代不同的區分,而且延續時間較長。御窯廠建立以後很長的一段時期洪武器才有較明顯的時代特徵, 洪武初期胎土多為江西本地瓷土,淘煉不精,粗細都有,故胎質表現各異。官窯器,燒造比較細緻,因而堅致,較細白,有厚重感。

說說大明開國的洪武瓷器

說說大明開國的洪武瓷器

說說大明開國的洪武瓷器

民窯器燒造馬虎較粗糙,-些器物有火力不足之缺,部分器物胎骨有碎塊狀開片,類似漿胎的鬆軟現象。多數胎體淘煉不精,胎質呈黃白或灰白色,致使把青白釉汁在釉面映襯成灰青色,或白灰色,斷面胎質有呈土黃色,輕含雜質,但大多數仍為白色泛淺灰。官窯器釉面較為青白,較民窯器光潤肥厚,有的釉面有細碎的自然開片紋,有被沁色的、也有剛開裂未被沁色,屬無色。釉面潤,釉厚薄都有,泛青白色、青灰色及灰白色是洪武瓷器釉面特徵,各器有所差異,青白濃淡程度不同,官窯民窯都如此。因為洪武時期官用瓷器沒有習慣題款識,官、民器難以分別,只從器物的精緻與粗糙而分。釉接近玻璃質感,部分釉色混濁如元代樞府釉;底足多數刷有釉漿,顯厚實棕色的火石紅,光澤感不強。釉薄處泛黃,呈乳白或青色。部分瓷器底足細砂底,見不到火石紅。洪武早期紋飾圖案多有戲曲人物故事,大多簡練生動,運筆豪放流暢。官窯與民窯發展並進。官窯器的紋飾較精細,是偏於元代風格。而民窯的器物紋飾則自然流暢。洪武官窯的典型紋飾,多以龍紋為主題,龍紋具有元、明兩代龍紋的近似特點,其形象不如元的龍紋兇猛,爪為五爪。

說說大明開國的洪武瓷器

明洪武 釉裡紅纏枝花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民窯器也常用龍為紋飾,但多為四爪或三爪龍; 流雲的雲腳粗短(元代的較長)。而盤、碗中心的朵流雲多呈「品」字形排列。這種呈品字形排列的如意狀雲紋,至明代中期正德年間都在引用,並無大的差異。嘉靖、萬歷時才有較大的變化。洪武時,折枝或纏枝蓮葉紋葉尖大都呈螺絲形,常見的元代纏枝蓮葉紋則似葫蘆形。元時為大花大葉,葉形較大,洪武時則明顯縮小;洪武菊花紋飾呈橢圓形;元與洪武兩代紋飾上的繼承和演變關係,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逐步成為各自朝代的風格。洪武的紋飾從元代逐步延變成明代的具有特徵。元代瓷器上的那種一面繪畫,另一面用模凸印工藝,洪武時代繼續承襲,工藝圖案有所變化。無論官窯、民窯一些器物的邊飾也和元代紋飾一樣,多用蓮瓣紋圖案。元代的蓮瓣內常畫八寶及如意雲花之類,畫八寶為多,如意雲花較少。而洪武時則多繪如意朵花圖案。圓器碗、盤類中,多畫纏枝蓮、如意狀飄帶雲、火雲等紋飾。

說說大明開國的洪武瓷器

明洪武 釉裡紅四季花卉紋大盤 故宮博物院藏

民窯器內底心位置,多草書「壽」、「福」字,也有繪松、竹、梅、蘭、水藻、纏枝蓮、及動物、人物等。主題紋飾常用雲龍、梅、蘭、樹、花鳥、纏枝花等,而邊飾則多為二方連續回紋、纏枝花、變形蕉葉、仰蓮紋。青花器圖案紋飾運筆以「一筆點劃」,用筆熟練、老到,多為大筆寫意,著意渲染。以刻畫自然為主,樸實無華。青花著色比較穩定,少有淌散現象。但髮色並不濃艷,多趨於淡灰藍,而能較好地襯托出紋飾內意。也有少部分青花器,青花髮色似元代進口蘇離青料-樣藍艷。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欄目組徵集海選報名壹三伍肆玖陸陸柒零玖壹。洪武部分瓷器底足中心也有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底足特徵的遺風。可謂當時的時代標誌。各種制型的圈足也同時興起,種類繁多。常見到的有圓渦形厚底足、高足、裹壁斜削外傾斜式圈足及平底足等。青花碗一類,底面則無上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過肩,殘留有削痕及同心圓跳刀痕。元末、明初兩時代瓷器的砂底,有部分露胎處可見點狀或大片的火石紅斑。其形成原因有兩:一為胎土本身含有鐵元素,經窯火燒結轉為氧化鐵而呈現紅色;其二為工匠著意塗刷護底釉醬而生成的。

說說大明開國的洪武瓷器

明洪武 青花湖石牡丹紋大盤 故宮博物院藏

洪武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點狀或大片的火石紅斑。成因有兩,一為胎土本身的鐵質,經窯火燒結轉為氧化鐵紅;另一為工匠有意塗刷而成。一般來說,火石紅越濃,年代越早。下面標本的底足上有的是火石紅有的是有意塗刷釉面特點洪武瓷器的釉面大多呈青白色有的胎體淘煉不精,胎質呈白或灰白色,經厚青白釉汁映襯,釉面顯示出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

說說大明開國的洪武瓷器

明洪武 青花雲龍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說說大明開國的洪武瓷器

明洪武 青花竹石石榴花紋大盤 故宮博物院藏

說說大明開國的洪武瓷器

明洪武 青花纏枝花紋大碗

明洪武青花瓷器數量較少,且不同器物的燒成效果區別較大——青花小盤多呈色鮮艷。青花大盤上則多泛灰色,甚至呈現褐色或黑色,以致於學界一度認為洪武青花使用的是國產青料。但經由近年的科學檢測探明,洪武時期仍採用進口青料。其呈色不如元青花及永樂青花般明麗,或由於燒成溫度、氣氛及釉面配方等方面不穩定所致。或許因為明太祖的個人經歷,以及明初百廢待興之態,洪武朝瓷器既沒有絢麗的色彩,也無精緻的做工。但無論釉裡紅還是青花瓷,它們自有一種樸實厚拙之美,大器穩重,恣意地綻放著別樣的光彩。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