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淡元青花的燒造歷史及裝飾藝術
  • 21年2月22日 14:5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在我國青花瓷萌生於唐宋時期。這些年專家學術界及古董對唐鈞、唐花釉的認識,以及對宋代的白瓷、黑瓷和青瓷上偶爾出現的藍色和藍斑,這些現象都足可以證實在我國古陶瓷中使用鈷原料的出現,進而逐步被窯工們所認識、發現並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和掌握了鈷原料的燒造溫度和規律。
  由於在十四世紀的上半葉,我國青花瓷仍處於是發展中的早期階段,因為那時人們還正偏愛於唐、宋時發展起來的單色釉瓷,即”五大名窯”。多年前在西方的收藏中曾有大量的底未施釉的屬於十四和十五世紀的早期青花瓷,當時根本沒有說哪件是帶有中國皇帝年號的,因為那時,它並不為統治者所重視。
  因早期青花瓷器上的青料含有大量的鐵雜質,紋飾自然,髮色是變化不定,真正的”暈散”效果當今甚難獲得。把鈷原料用於瓷器上,在畫面上的青花料運用自由灑脫的畫風,採用宋代磁州窯的風格,在元代青花瓷上得到充分體現,這一點就說明了典型的青花瓷器上所發生的風格上的變化是逐步的。前些年,我所收藏的一件早期青花玉壺春瓶,經河南省文物鑒定家協會鑒賞,該青花玉壺春瓶、白釉,有鐵銹斑和針鼻氣孔,龍紋三爪、青料注黑、圈足未修,有元代基本特徵。此器罕見,有重要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它的高27cm,腹徑14cm。所以我根據它的造型、胎質、釉料、畫風及火溫和元代實物對比進行驗證,該器物應是一件早期的元代青花瓷。它的胎體比後來的青花瓷要軟一些,厚一些,並且質地也不那麼優良。因那時的陶工和畫匠是各有各的主人,他們的手跡,做工各有各的不同。所以任何一件十四或十五世紀的青花瓷不帶有屬於技術上的缺陷,則那才是令人懷疑的。在十八世紀,早期的青花也曾被大量的仿造過,但是,瓷上真正的如”暈散”效果甚難獲得,斑點是故意渲染,並非像早期青花上那樣偶爾得之。晚期的畫風和紋飾中也缺乏早期器物上的那種自由和灑脫的繪畫風格。
  我們認為,典型的中國青花瓷器應是十四至十五世紀時在器物上所發生的風格上的變化,是逐步的,是當今研究元代青花瓷最流行的科目,也是行家和世界性研究元代早期青花瓷器最時髦的課題。青花瓷在我國萌生於唐宋時期,成熟於元、明、清,至到現在長盛不衰。我相信熱愛研究和愛好青花瓷的人們會越來越多,青花瓷必將為我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為我國瓷業的發展作出貢獻,為收藏增添光彩。
  來源:藏瓷網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