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瓷足底特性(共14張圖片)
  • 20年6月17日 04:1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對元瓷足底的研究非常緊張。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處於裸露狀態,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流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樣平常為平底,或淺窩底,旋削成型(但個別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為裸態;有的上有護胎汁,有的連護胎汁也不上。縱然上護胎汁,也極為稀薄,連汁的顏色也看不出來。宋、清兩代瓷器的足底多是有釉的,宋代有的瓷器表裡上下通體一色釉面。明代早期相沿元代風俗,一些大件瓷器的底部也不上釉,但厥後多上釉了。元代瓷器的足底為何不上釉?這不停是人們探究的題目。有人以為是由於蒙古人風俗於把器物放在地上,器底是否上釉無所謂。這顯然不符合現實。由於那些風雅的瓷器並不是平凡老百姓能享用的,只有王公貴族,達官富商們才有大概利用。他們並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精緻的地毯上的。

瓷器判定學習:元瓷足底特性

有人以為是由於元瓷通常又大又重,足底上釉很不方便,在可上可不上時就不上了。我以為後一種說法比力貼切。由於足底上釉要增長几道工序,稍不留心會破壞畫面。在元代統治階層並不刻意要求時,窯主們樂得省些力氣而不上釉了。在這種環境下,足底也不必尋求光潔,可以一刀旋削完事。而且,元代景德鎮瓷窯的窯主與窯工不乏從北方磁州窯南下的。磁州窯就風俗於底部不上釉。

元代瓷盤的足底固然也不上釉,但修削得非常乾淨、平整。縱然有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淺。而瓶、罐類則否則,大多修削潦草,有的竟連修削時在已經修削過的底面上濺粘的瓷土也不撣掃乾淨。重要緣故原由在於墊燒面的差別。瓶、罐類是足圈端墊燒的,而瓷盤除了特殊受到器重而修削過細這一點外,它是足圈端與盤底同時墊燒的。這也是瓷盤底部絕對不會出現釉斑的緣故原由。

元瓷底部常見火石紅斑、芝麻斑點、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除了瓷盤,多見釉斑。

火石紅斑和芝麻斑點見附圖1221。上圖為火石紅斑,中圖為玄色芝麻點,下圖除了有玄色芝麻點,還含有褐色芝麻點。在元瓷上,這些色斑出現的幾率很高。有的瓷器不但有一種色斑,可以有兩種乃至三種色斑共同存在。相對而言,玄色芝麻點出現率較高,褐色芝麻點出現率較低。火石紅斑出現的緣故原由一樣平常以為與胎泥中含的氧化鐵有關。但它不肯定是唯一的因素。有的火石紅斑大概是護胎汁或墊餅形成的,有的乃至是出地皮層裡的沁痕。出現芝麻點的緣故原由尚不清晰,有大概是薪火的某種污染。

瓷器判定學習:元瓷足底特性

附圖1221

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見附圖1222。此中b、e、f三底的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都很顯著,a、c、d三底的螺旋狀切削痕顯著而跳刀痕不顯著。這些陳跡是瓷工在修胎底時留下的。從圖可以看出。瓷工削底是從外緣向底心推進的,止於底心,一刀完成。由於轉台轉速較慢,吃刀量大,轉動不敷安穩,因此造成特殊顯著的螺旋狀切削陳跡和深淺不一的切痕軌道。放射狀跳刀痕是由於轉台或削底刀的上下跳動造成的,它經常呈筋狀凸起。從圖可以看出,其時的制瓷裝備比力粗陋,但瓷工技能純熟,修底尋求服從而不講求過細。

瓷器判定學習:元瓷足底特性

瓷器判定學習:元瓷足底特性

瓷器判定學習:元瓷足底特性

固然在別朝瓷器的底部,可見切削陳跡的也有,但如元瓷如許顯著險些是絕無僅有。有的底部修削陳跡出現出非常漂亮的圖案,見左下圖。從圖可以看到,螺旋斑紋的初始部門粘結著後續部門切削時濺附上的瓷土,而下圖可以看到修削時器底外貌出現的破裂斑痕,即所謂失泥徵象。

瓷器判定學習:元瓷足底特性

瓷器判定學習:元瓷足底特性

底部螺旋斑紋

下圖表現元瓷底部的乾裂徵象。人們經常可以在元瓷底部發現有一些細長裂口。出現這種裂口的緣故原由可歸結於修胎時瓷胎尚未充足乾燥。對尚未充足乾燥的瓷胎修底後,胎泥還會繼承乾燥並緊縮,導致底面開裂。

瓷器判定學習:元瓷足底特性

按照力學原理,圓形底部,由於緊縮力是中央對稱的,這種開裂一定是以底心為中央,出現放射狀斑紋。對方形底部,板狀質料的單薄處在45度方向,裂紋也會按這個方向發展。附圖1225A是兩個瓷瓶底部乾裂裂紋的局部放大圖。圖中,b是圓形底部,它出現放射狀乾裂斑紋; a是一個扁瓶底部的裂紋。由於該底部是兩頭截斷的長圓形,以是,裂紋不會剛幸虧45度,而是在45度或多或少的方向上。在下面的底部局部放大圖上,可顯著看到底部外貌的失泥徵象。

瓷器判定學習:元瓷足底特性

這裡的失泥是指鉅細不一的片狀瓷泥從底面脫落,出現不規則的淺坑斑。這種失泥是在瓷工切削底部時產生的。緣故原由有三。一是瓷泥搗練不敷成熟,一是瓷胎干度不敷,一是修削刀不敷鋒利。前二者會低落瓷泥粘結力,在切削底部時,由於切削力的擠壓和扯破作用,輕易導致聯合欠好的表層瓷泥脫落。後者加劇了扯破作用。元瓷底部經常粘附有雜物,而且粘附得非常牢固,難以擦洗乾淨。附圖1227A是幾個粘附比力顯著的例子。此中,a、c重要粘附爐灰,它們剛好是元瓷是在柴窯中燒製的佐證。b是爐灰與底部釉斑粘附在一起的環境。d是爐灰與底部的護胎汁粘附在一起。e是粘附了護胎汁裡的沙粒。f的形成緣故原由比力複雜。它是窯工給底部施護胎汁前未把修底時粘附在上面的泥屑撣掃乾淨,而護胎汁也很髒,敷衍了事一抹,效果弄得一塌糊塗。這些圖表明,元瓷底部處置懲罰是很馬虎潦草的。

瓷器判定學習:元瓷足底特性

瓷器判定學習:元瓷足底特性

有的元瓷底部附有泥沙或礦物質,它們是長時間浸泡在泥水中,在水漸漸乾枯時,水中所含物質在底部逐步沉積的效果。附圖1228是它們的放大圖。可以看出,它們不是人為形成的。水逐步乾枯時,水中所含礦物質在器物上的沉積稱為起蒼。附圖a裡的漩渦狀印痕是瓷器底部的削底痕。

瓷器判定學習:元瓷足底特性

元瓷底部經常有釉斑,見附圖1229。這種徵象不停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明初還可以見到底部的釉斑徵象,以後就險些見不到了。這種釉斑顯然不是偶爾沾染上去的,也不像釉工不經意塗抹的,到像是釉工為本身繪畫上釉的瓷器順手做的標誌。

瓷器判定學習:元瓷足底特性

瓷器底部的裸露狀態在明瓷上還時不時的出現,由於如許處置懲罰簡樸,省時、省工、省料。縱然到清順治時,另有底部不上釉的瓷器。

瓷器判定學習:元瓷足底特性

再明白一點,上述底部乾裂、失泥、附雜、釉斑徵象在元瓷大瓷盤上是絕不會出現的。這進一步表明,元瓷大瓷盤的製造是特殊經心的。附圖裡,各底部圖樣下面的「青花」、「釉裡紅」等標注是該瓷器所屬的品種。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