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琺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將銅胎畫琺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彩瓷新品種。以雍正、乾隆時期琺琅彩瓷器的產量最大,乾隆以後即少有製作琺琅彩瓷器。
清乾隆琺琅彩山石花卉紋小瓶,高9.1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2厘米。瓶小口,短直頸,溜肩,肩部凸起三乳釘,瓶身細長,上腹圓鼓,下腹斜收,臥足。瓶內外及底部均施白釉,釉面細膩瑩潤。瓶身繪山石、桃花和長春花等,寓意群芳祝壽。
上題「長日香風細細吹」,下落「金成」、「旭日」兩方紅印。
外底書藍料彩「乾隆年制」四字楷書款。
清乾隆在似絹般的釉面上作畫,設色淡雅,構圖簡潔清新,有雍正琺琅彩之遺風。
清代宮廷檔案記載和琺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標識,琺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琺琅彩瓷器是專供帝后玩賞的藝術品,宮廷控制極為嚴格。製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運送到宮廷後,在皇帝的授意下,於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由宮廷畫家精心彩繪,宮廷寫字人題寫詩句、署款,最後入炭爐經600℃左右焙燒而成。琺琅料是一種人工燒煉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賴從歐洲進口,雍正六年以後,清宮造辦處已能自煉20餘種琺琅料,而且色彩種類比進口彩料更為豐富,遂使琺琅彩瓷器的生產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康熙時期的琺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紅、蛋黃及藍色作地,還有一類特有的在宜興紫砂胎上畫琺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琅彩瓷器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珍品,是中國古代彩瓷工藝臻達頂峰時期的產物。那些形狀看似普通的琺琅彩盤、碗、瓶等,已擺脫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純屬能給人們視覺帶來美的享受的藝術珍品。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