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縣博物館收藏的另類瓷板(共8張圖片)
  • 19年12月12日 09:3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瓷板,形狀多樣,有圓形、方或長方形、多邊形等。瓷板早在唐代的越窯就已燒成,是作為瓷質墓誌使用的。這種作為墓誌使用的瓷板,一直延續至清末。

圖1 明天啟元年青花程文宇先生暨孺人汪母墓誌銘瓷板

圖3 清乾隆九年唐麟傑妻汪氏墓誌

圖2 明萬曆己丑年處士蔣公孺人吳氏合葬墓誌

圖4 明青花雲鶴紋牌位

圖5 清乾隆青花牌位

圖6 清漆鑲墨彩唐英山水人物瓷掛屏

  瓷板畫出現在明代時期嘉靖、萬曆之際的景德鎮,其時是鑲嵌於傢俱和文房用具上。至康熙時期,彩繪瓷板得到廣泛的應用,除鑲嵌於傢俱和文房用具外,更多鑲於插屏、掛屏、圍屏上。除青花外,還有五彩、斗彩、素三彩、淺絳彩等;形狀有圓形、方形、長方形、六邊形等。 

  清代嘉慶、道光以後,隨著裝燒技術的改進,可燒製出又大又薄的瓷板,至此,瓷板才被人們當作獨立的繪畫作品掛在廳堂與書房的牆壁上供人欣賞。瓷板畫在晚清民國時曾風行一時。舊時社會官場、商界人士擢升、大壽、開張、喬遷、新婚、離別等時,師生同仁、親朋好友盛行以瓷板畫作為饋贈禮品以示祝賀。這種瓷板畫有單獨的方形或長方形、圓形,也有四條或八條組成的成套掛屏,類似於書畫中的中堂、扇面和條屏。 

  安徽歙縣博物館藏有瓷板多件,現就其中一些比較另類、不太常見的瓷板作一介紹,以饗讀者。 

  一、墓誌銘類 

  明天啟元年(1621)青花程文宇先生暨孺人汪母墓誌銘瓷板。瓷板為墓誌,因銘文較長,分上下兩塊。上塊長33.3、寬22.8、高2厘米,重4.65千克。下塊長33.4、寬23.3、高2.1厘米,重5.25千克。題為《臨河程文宇先生暨孺人汪母傳銘》。瓷板左上款為“天啟元年(1621)八月吉旦,通家子延陵後裔秤手謹撰”。這塊墓誌內容豐富,包括姓名、籍貫、家室、生平事跡、婚配子嗣、生卒年月、下葬時間、地點等,書寫工整,具有較高的資料價值和文物價值(圖1)。 

  程文宇,明歙縣臨河人,曾任胡宗憲總督府慕僚,甚得上級信任。 

  除了上述墓誌外,尚有明萬曆己丑年(1589)處士蔣公孺人吳氏合葬墓誌(圖2)、清乾隆九年(1744)唐麟傑妻汪氏墓誌(圖3)。 

  二、牌位類 

  明青花雲鶴紋牌位(圖4),長23.8、寬8.2、厚2厘米。整器呈長方形,外有青花雙線方框,正中青花楷書“巖鎮汪泝公壙記。明隆慶庚午年造。男桂梁、楷等百拜立”。牌位的頂部裝飾有青花雲鶴紋,底部飾花卉紋。 

  巖鎮即現在的徽州區巖寺鎮。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唐朝名僧山蘊禪師奉代宗手詔,集四方參學者結廈於此,始創三摩聖地,建有東西序寺廟無數,殿堂鱗次錯落其間,因寺廟建在石壁巖洞前,故唐王朝賜“巖寺”為名。寺後有“古巖寺泉”,被明人許芳城列為“歙縣四泉”之一。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詔命建鎮。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為永豐鄉清泰裡,此時巖寺已有一定的規模。延至嘉、隆,這裡更是巨室雲集,百業俱興,輿馬輻輳,冠蓋麗都,成為“鱗次萬家,規方十里,商賈雲集”的繁華重鎮。 

  清乾隆青花牌位(圖5),長12、寬7.5、厚1厘米。牌位呈長方形,正面施白釉,背面不施釉,頂部有穿孔。正面有青花楷書內容“績北七都旺川曹氏之墓,有體孺人方氏之柩,生於康熙丙辰年,歿於雍正丙午年。大清乾隆十二年丁卯窯制。” 

  旺川在安徽省績溪縣北,屬上莊鎮。宋朝建村,原名汪村前,後曹姓遷來,取“興旺發達”之意,改名旺川。村南有太平天國壁畫。 

  三、鑲嵌類 

  清漆鑲墨彩唐英山水人物瓷掛屏(圖6),長70.5、寬46.5厘米。該掛屏所嵌瓷板分左下和右上兩個部分,左下角鑲嵌山石、樹木、草亭,樹下兩人席地而坐,似在交流,一旁停有一艘小船;右上角鑲嵌有樹木、房屋、小船,船上一人正在划船。右下角嵌唐英之印、雋公兩方印。 

  唐英(1682—1756),字雋公、叔子,號蝸寄老人,清代陶瓷藝術家,能文善畫,兼書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遼寧瀋陽人,隸屬漢軍正白旗,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鎮督陶官,在職將近30年,先後為清代雍正和乾隆兩朝皇帝燒製瓷器,由他主持燒製的瓷器無不精美,深受兩朝皇帝的賞識,因此,乾隆年間的官窯也被人們稱為“唐窯”。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