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甘露瓶器行介紹
甘露瓶又稱藏草瓶,是藏傳佛教陳設所用的專用法器,它是藏傳佛教密宗修行儀式中的供佛之物。舊習,在觀音像旁供楊柳枝,柳枝插於此瓶內,瓶之得名或以此據,常用於盛水或插草,極具藏族特色的器物。
甘露瓶的形制一般為小口,細長束頸,腹部扁圓,覆盤式足。此造型與藏地佛塔中那種被稱為覺頓式塔相似,這種佛塔的特徵是塔身高、相輪細、華蓋小。甘露瓶作覺頓塔形,表明它的源起受了此塔的影響。13世紀,藏傳佛教開始傳入內地,稱為喇嘛教或黃教,得到內地的尊崇,成為元代的主要宗教。元代建造的喇叭塔皆作此式,如鎮江小碼頭街元代喇叭塔即其例。元朝滅亡之後,藏傳佛教對內地的影響並未消失,並在清代十分盛行,清政府出資興建了大批喇嘛廟,還在宮中多處供奉藏傳佛教,同時製作藏傳佛教用器,這些用器中有陶瓷製品,甘露瓶就是其中一件。它出現於清雍正時期。清人許之衡稱:「其器……惟乾隆有之,嘉道數代,藏僧既罕來朝,此式遂不複製。」許之衡此言不確切,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就有雍正時期的油紅彩甘露瓶。清代甘露瓶製作以乾隆一朝為勝,釉色有斗彩、礬紅彩、青花等。甘露瓶在清代,一方面是朝廷賜給西藏僧侶的特別器皿,另一方面可能是乾隆皇帝修煉密宗時的專用器皿。
圖1
鎮江博物館藏乾隆礬紅彩甘露瓶
鎮江博物館藏有大小及造型相仿的兩件礬紅彩甘露瓶(圖1),高22厘米,口徑3.2厘米,底徑12.1厘米;小口,細長頸中部偏下有凸三角形稜,折肩塔式腹,下腹內收,覆缽形圈足,足底(圖2)內凹,無款;口沿下繪回紋、小花卉紋,肩部繪蓮瓣紋,腹部繪花卉紋,腹下部繪蕉葉紋,圈足部繪蓮瓣紋。據清宮檔案記載以及故宮所藏清宮器物看,乾隆時所燒造的甘露瓶有青花、礬紅、斗彩三種,除斗彩藏草瓶底部書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外,余二種皆無款。如乾隆十一年(1746)「二月二十二日,太監高玉交紅花白地甘露瓶一件,傳旨,照此瓶款識花樣交與江西先造幾件送來,隨後再燒造幾件俱不要款」。同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將按旨照樣燒造得:紅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著唐英再燒造幾件」。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來說:太監張玉傳旨:著傳諭唐英將甘露瓶陸續再做些來。」從檔案記載看,乾隆皇帝是非常鍾情礬紅彩甘露瓶的。
圖2
鎮江博物館的這對乾隆礬紅彩甘露瓶,造型優美,質地細膩,紋飾線條流暢,色彩艷麗,體現出藏傳佛教文化與陶瓷燒造工藝的完美結合,具有其特殊的文化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