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瓷器鑒定芝麻開門收藏;
甜白瓷是明朝永樂年間的專有品種,按道理來說,宣德時期應該也有,但目前沒有發現署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的甜白釉瓷器,所以。一般而言,甜白瓷是永樂白瓷的專有名詞。此件僧帽壺為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下同。
僧帽壺是中國元代創製的瓷器造型的壺式之一。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為口沿上翹,前低後高,鴨嘴形流,壺蓋臥於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
僧帽壺的燒製,主要是因為明初延續了蒙元對待青海,西藏地區的安撫政策所致。西藏地區,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首領掌控了全藏,所以從元代以來,皇帝基本上採取封法王等政策對當地佛教領袖進行安撫。僧帽壺就是西藏佛教常用的水器。而圖中的這件執壺,器型罕見,估計應該是酒壺。
永樂甜白瓷,是在明初國俗尚白的基礎上根據永樂帝的喜好而燒製的。它是繼承了發揚了元代樞府瓷(卵白釉)的燒製工藝創造而成的一種白釉。由於這種白釉潔白無瑕,彷彿白砂糖一樣似乎有點甜味,所以被稱為甜白瓷。又因為多有暗花裝飾,所以又稱為填白。圖片中這件執壺,應該成為四系矮執壺。永樂宣德時期出現了很多創新的瓷器款式。不少都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永樂出現甜白瓷,與朱棣本人有重大關係。朱棣好武。洪武時就被封王鎮守北平,專門應對北元蒙古餘孽。蒙古俗尚白,以白為尊。蒙古即銀,就好像女真為金一樣。在長期北方鎮守和與蒙古人對峙的帶兵過程中,朱棣養成了好武,豪邁之習性。和蒙古人一樣喜歡白色,一改其父朱元璋喜歡釉裡紅瓷器的做派。此件雙獸首鋪首瓶,應該是祭祀用瓶。史料記載,凡是瓶身有鋪首的瓶子,都是用來做祭器的。出自哪裡,一時無考。
明太宗實錄》記:「回回結牙思進玉碗,上不受,命禮部賜砂遣還。謂尚書鄭賜曰:『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於心,不必此也。況此物今府庫亦有之,但朕自不用。』」可見,我們習見的永樂青花瓷很有可能並不是永樂皇帝日常所用,圖片中這個仿青銅器造型的爵杯,很有可能就是永樂大帝的日用器皿。酒杯
明初景德鎮官窯考古發掘也證明了這一點,永樂時期的白瓷燒製量遠大於青花和釉裡紅瓷器。1989年景德鎮珠山明代御窯廠遺址發掘報告稱,在永樂前期底層出土的瓷器中,甜白釉瓷器占98%。此件為溫器,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湯鍋。極為難得的是雙環耳。採用的是吊燒的工藝。在這之前,活環是無法燒製成功的。
永樂甜白釉器胎釉透光呈現肉紅或粉紅色,明清後朝仿永樂甜白釉器則顯現青色。甜白器在器物足邊和折角積釉處,常閃爍著灰青色的光澤,釉面偶然顯現如同青、白、灰三色交織在一起的極淡的蝦青色,甚為奇特。此件燭台,傳世品見有青花器,一般屬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也是來自西亞的器物。
永樂的脫胎器著稱於世,帶給人們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多的讚歎工藝上的超群表現。它胎質薄如蛋殼,極為輕盈。清人詩中更是形容它為「只恐風吹去, 還愁日炙消。」此壺為梨壺,因器型像一個梨子而得名。從元代開始,歷代都有燒製。用來品茶品酒,皆為高品。
永樂甜白釉瓷器的器形很是豐富,碗、盤、壺、杯、梅瓶等器形最為常見。胎體大致也可分為薄胎薄釉和厚胎厚釉兩大類。薄胎薄釉胎體大多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足以光照見影,提起映在燈光之下,手指旋紋都能隱約透見、厚胎厚釉多為琢器,釉質凝厚肥腴, 似油似脂。
永樂朝的獨有器型,學術界目前尚未搞清楚它的用途和來歷。此器下有三通,燒製成型極為困難,目前僅僅見出土復原器,未見過任何傳世品。應該是來自於西域中東地區的器物造型。
此件蓮花台盞,也是無法說清楚的器物之一,目前也只見到永樂窯址出土的殘器,名稱,用途不好說。因有蓮瓣紋裝飾,筆者暫且給它命名為蓮花台盞。
君持,是佛教徒用來飲水的隨身器物,開始是金屬製品,隋唐時期開始大量流行瓷製品,以白瓷為多。最為著名的應該是五代宋時期定窯製品。元代開始出現的這種君持,造型和唐宋不一樣,或許是新的創造,或許也來自於西域,不得而知。又稱淨水瓶,淨瓶,佛家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