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窯「吳牛喘月」紋青釉碗殘片探析(共12張圖片)
  • 16年1月28日 09:3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殘片之一碗心

  筆者從鄧州市收藏家協會收藏的殘器瓷片中,撿選兩件鄧窯“吳牛喘月”紋青綠釉碗殘片,探析如下:

圖2 殘片之一碗底

圖3 殘片之二碗心

圖4 殘片之二碗底

圖5 金代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碗心

圖6 金代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碗底

圖7 北宋晚期青釉刻花牡丹紋盤(殘),寶豐清涼寺出土標本,河南考古研究所藏。

圖8 南宋·金時期的鄧州地圖

圖9 構林鎮出土金末青釉殘片

圖10 鄧州團結路出土宋金元鄧青瓷殘片

圖11 鄧州團結路出土宋金元青瓷殘器一組,正面(左)、底圖(右)

  “吳牛喘月”紋碗殘片鑒賞 

  “吳牛喘月”紋刻花碗殘片(圖1),口徑18.5、高6.8、底足徑5.5、足高0.8、足厚0.5厘米。碗唇口,弧形腹壁,色灰白,釉色青綠,佈滿開片。碗內心飾菱形花紋,外刻卷枝花草紋,內刻“吳牛喘月”圖案,一朵卷雲紋上刻一輪不規整的圓月高掛天空;雲紋下飾一頭水牛口微張,前腿直立,後腿曲膝。圈足露胎,胎質疏鬆。圈足有刮痕,底足露紅斑(圖2)。 

  “吳牛喘月”紋刻花碗殘片(圖3),口徑15.3、高5.3、底足徑6.3、足高0.8、足厚0.8厘米。弧形腹壁,色灰白,釉色青綠,佈滿開片,胎質疏鬆。半折碗內心飾菱形花紋,外刻卷枝花草紋,內刻“吳牛喘月”圖案,條帶紋上為一半月高掛,下飾一頭水牛口微張,前腿直立,後腿曲膝跪地,抬頭仰望明月。刻花刀法嫻熟幹練,構圖簡潔明快,花紋生動自然。圈足有刮痕,底足露紅斑(圖4)。 

  “吳牛喘月”,北宋李昉等學者奉敕編纂《太平御覽》卷四引東漢應劭著《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意思是說,吳地炎熱的時間較長,水牛怕熱,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害怕得喘起氣來。後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失去了判斷的能力,也形容天氣十分酷熱。南朝(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言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作《丁都護歌》:“雲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畫為心聲。金朝工匠將江淮的“吳牛”紋樣描繪在餐具瓷碗表面,反映了金人統治下漢族匠人不堪壓迫的一種心態,影射了當時激烈的民族矛盾。金代銅鏡鑄“吳牛喘月”紋樣,屢見不鮮。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金代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圖5、6)。碗口徑21.3、高7.6、足徑6厘米。 

  “吳牛喘月”紋碗底足比對差異 

  玉看皮,瓷看底。以鄧窯兩件紋碗底足殘片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耀州窯紋碗底足比對有差異,一是鄧窯紋碗底足比院藏紋碗底足厚;二是院藏紋碗底足與鄧窯紋碗底足規整。2010年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公告第95號·耀州瓷:“唐和五代時,耀州瓷胎質稍鬆,呈灰色,釉質失透,有乳濁感;宋代青瓷胎體較堅薄,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質瑩潤透明,釉色青綠如橄欖,釉薄處呈薑黃色;金、元時胎質稍粗,胎色呈淺灰或灰色,釉面多數薑黃,青色者少,釉質稀簿而不潤。”三是鄧窯紋碗殘片露胎,灰白色,應為金朝古穰城西郊鄧窯仿燒耀州窯系胎質特徵。 

  大家知道,創燒於唐代的耀州窯的燒造工藝和裝飾技法,對全國各地的影響較大。(圖7)宋代耀州窯刻、印花裝飾對同時期其他窯業影響極廣,宋時河南臨汝、宜陽、寶豐、新安、禹縣、內鄉窯,廣州西村窯與廣西永福窯,都燒製與耀州青釉刻、印花裝飾風格相類的產品,形成了以黃堡鎮窯為首的一個龐大的窯系。鄧州團結路(宋金古穰城西郊)新出土大量的瓷器、殘片,旁證古鄧州窯(內鄉窯)屬耀州窯瓷系列之一。 

  “吳牛喘月”紋碗出土佐證榷場 

  出土殘件,佐證正史。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與金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圖8)。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所謂“宋金榷場貿易”:“榷”,專利、專賣。“榷場”,泛指遼、宋、西夏、金政權各在接界地點設置的互市市場。榷場貿易是因各地區經濟交流的需要而產生的。對於各政權統治者來說,還有控制邊境貿易、提供經濟利益、安邊綏遠的作用。所以榷場的設置,常因政治關係的變化而興廢無常。《宋史·食貨志》載:宋、金之間先後在宋境的盱眙軍(今江蘇盱眙縣)、光州(今河南光山縣),安豐軍花靨鎮(今安徽壽縣西北)、棗陽軍(今湖北棗陽市)以及金境的泗州(今江蘇盱眙縣境內)、壽州(今安徽壽縣)、蔡州(今河南上蔡縣)、唐州(今河南唐河縣)、鄧州(今河南鄧州)、穎州(今安徽阜陽)、息州(今河南息縣)、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縣)、秦州(今甘肅天水市秦州區)、鞏州(今甘肅隴西縣)、洮州(今甘肅臨潭縣)等地置立榷場。“宋金議和”,南宋對金稱臣,割唐、鄧二州及商(今陝西商縣)、秦二州之大半予金;以鄧州以西40里和鄧州以南40里為界(今構林鎮柳楓渠以北),鄧州曾三設榷場,與南宋互市(圖9)。趙構諱“構”字,改“橫林鎮”。 

  “吳牛喘月”紋碗待考宋金元鄧州窯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鄧州市在團結路道路工程建設中,從兩邊下水道5至7米以下出土約3大卡車、數萬計宋、金、元殘器瓷片(圖10),現已初步確認,宋、金、元古鄧州西郊窯址面2.4萬平方米。元末明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九《窯器》引南宋葉寘《坦齋筆衡》:“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今河南唐河縣)、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2017年10月9日,蒞鄧探訪鄧瓷的“大國工匠”汝瓷大師朱文立:“鄧州出土的鄧青瓷,從刻花、胎釉、工藝比臨汝窯深帶黃的青瓷精美,與耀州窯青瓷比肩,可佐證南宋葉寘以秉筆做權衡之器者。”10月31日,80高齡的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王莉英應朱文立之邀,蒞鄧鑒賞鄧青瓷後:“鄧州青瓷與耀州青瓷媲美,對鄧州鄧窯鄧青瓷要深入研究。”2017年11月上旬,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河南古考研究所所長孫新民率考古專家郭木森、趙宏、王正龍,應鄧州收藏家協會之邀,專程考察鄧州團結路(北宋古穰城西郊)出土的瓷器(圖11)、殘器殘片及匣缽、素胎器、胎料、釉料、支釘墊圈、火照、人首模具等窯具。專家認為“不應排除鄧州團結路是宋、金、元時期古窯遺址或兼融瓷器交易集散地遺址的可能,但必須考古發掘後定論。”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