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生活氣息的西晉青瓷井(1張圖片)
  • 15年10月6日 04:4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兩晉時期,是我國瓷器成熟後的第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瓷器生產由初級向高級發展,各種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相繼出現,制瓷工藝技術大大進步,對胎、釉的選擇、配方有了較大的改進。尤其是西晉時期,西晉人潘岳《笙賦》中“披黃苞以授甘,傾縹瓷以酌酃”的“瓷”字的出現,被認為是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而“縹瓷”亦被認為是晉代浙南溫州一帶甌窯生產的一種青瓷,這是因為縹是晉代一種淡青色的絲帛,甌窯生產的青瓷顏色與縹十分吻合,故瓷以縹名,得名縹瓷。這一時期的青瓷燒造以南方為主,即以浙江一帶的窯口為主流,除了甌窯,還有窯址分佈於浙江上虞、余姚、寧波、湖州等地的越窯,分佈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婺州窯,分佈於浙江德清一帶的德清窯等,都是著名的青瓷窯場,尤其是越窯,代表了兩晉乃至南北朝時期青瓷燒製工藝的最高成就。 

  如圖所示這件西晉青瓷井,高17.2、直徑12.8厘米,出土於湖北省武昌區中山路,現收藏於武漢博物館。該器為一完整的水井形態,通體施青釉。井為圓形,直口,平肩,直壁,腹部刻劃三道弦紋,平底。四根粗大的圓柱形井欄分佈於四周井台上,有的延伸出井台,合力撐起一片寬大的四方形篷頂,以起到遮擋風雨、便於古人井台取水的作用。篷頂為攢尖式,四邊翹角,飾覆瓦紋。井台一邊的井沿上,塑一打水人物,側身倚靠圓柱,一手拎著水桶,一手緊抓扁擔,著勢欲從井口打水。較之三國時期的青瓷,西晉青瓷在燒造技術上有了一定提高,儘管釉料依然以石灰石和瓷土配成,但已掌握了釉中氧化鐵的恰當比例,基本控制了還原焰的燒成氣氛,尤其是使用化妝土的成功,使器物外觀更加飽滿柔潤。這一時期的青瓷器型,以日常生活類最為豐富,如壺、罐、盆、碗、碟、簋、尊、洗、水盂、唾壺、虎子等。 

  兩晉時期,沿襲漢代遺風,無論官宦士族,即使是普通的黎民百姓,亦崇尚“生不能致其愛敬,死以奢侈相高;雖無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幣者稱以為孝”之風氣,“故黎民相慕效,至於發屋賣業”,將死者生時的享樂和願望盡可能帶入墳墓。即所謂“謂死如生”。這股厚葬風直到東晉才因被禁而趨向於簡化,東晉第三位皇帝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七年(341),皇后杜氏崩,皇帝詔曰:“重壤之下,豈宜崇飾?”明確杜絕墓葬的奢侈之風。西晉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隨葬品,其中有相當規模的生活類陶瓷器,器型主要有礱、磨、臼、杵、米篩、穀倉、水井、譙斗、雞頭壺、唾壺、虎子、熏爐、雞籠、豬圈廁、狗圈、羊捨,男女侍俑、武士俑等人物俑、動物俑,以及人物俑與灶台、人物俑與動物俑組合等明器。青瓷井與穀倉、豬圈廁等都是西晉時期青瓷產品的代表作,使用了模印、刻劃、捏塑等多道裝飾工藝,這些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場景作為明器被大量燒造製作,既充滿了原生態的生活氛圍,又體現了生者對逝者的追思之情。 

  這件西晉青瓷井器型完整,穩重大氣,胎質厚實而均勻,胎色加深,釉色灰中泛青,釉層滋潤柔和,部分釉剝落,愈顯滄桑之感。人物眉眼低垂,嘴唇緊抿,彷彿正使勁提起水桶,動態十足,十分生動,富有畫面感。觀賞整件器物,造型生動,製作精良,獨具一格,在領略晉人陶瓷燒造高超技術的同時,這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場景,不禁讓人對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古人生活情景浮想聯翩。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