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青瓷弦紋漏斗(1張圖片)
  • 15年9月25日 16:3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漏斗是人們生活中很熟悉的器具,將液體或細小粉末集中裝入容器裡時,常會用到它。其實,我國先民們很早就開始使用漏斗這種工具,那麼早期的漏斗是什麼樣的呢?本文就來介紹一件西周時期的原始青瓷漏斗。 

  這件原始青瓷弦紋漏斗(見圖),高5.9、口徑11厘米,1965年安徽省屯溪西郊弈棋機場3號墓出土。漏斗整體造型如一把撐開的雨傘,口微斂,弧腹下收,底部中央接一段伸出的流管,流管中空與器內相通。全器通體施青黃色釉,釉層雖薄,但胎釉結合較好,幾乎沒有脫釉現象。漏斗外壁刻劃弦紋與錐刺斜線紋,紋飾細密,美觀大方。弦紋是早期陶瓷器中最常見的紋飾之一,即在器物表面刻劃單一或若幹道平行的線條,可以說是最原始、最簡單的裝飾紋樣。錐刺斜線紋則比較少見,是利用一種錐狀工具刻劃而成的,此器的錐刺斜線紋裝飾在幾組弦紋帶之間,密而不亂,顯出一種樸拙之美。 

  屯溪即今黃山市區。1959年3月,在屯溪西部的弈棋村開闢民用機場,發現了古墓群,此後一直到1975年的十餘年間,先後清理發掘了8座古墓葬。尤以1965年清理的3號墓規格最高,出土文物最多、最精美,這件原始青瓷弦紋漏斗就是3號墓出土的,且僅此一件。弈棋機場的這些墓葬,均為一個土墩一座墓葬,所以被稱為“土墩墓”。在隨後的考古中,文物工作者又在皖南地區發現了眾多這類土墩墓,出土了大批具有南方特色的青銅器和原始青瓷器,學者們普遍認為這些土墩墓是西周至戰國時期南方越族人的葬俗。 

  眾所周知,成熟瓷器的燒成始於東漢時期,而原始瓷則屬於瓷器生產的早期和低級階段。與成熟瓷器相比,原始瓷的燒成溫度偏低,胎體沒有完全燒結,吸水率較高,釉層薄且易剝落。但原始瓷與陶器相比又有明顯的提高,最大的進步在於已開始在胎體表面施釉,燒成溫度也比陶器有所提高。 

  我們一般稱原始瓷為原始青瓷,這是因為南北朝末期以前,我國的瓷器均屬於青瓷系統,即胎釉中的含鐵量較高,在窯爐內還原焰的作用下燒成青釉。原始青瓷也是如此,不過由於原始瓷窯爐大多密閉性較差,燒造時會有部分氧氣進入,使窯爐內環境有所改變,在還原焰、半氧化焰的情況下,而燒製成為青黃色釉。 

  整體觀之,這件原始青瓷弦紋漏斗,埋藏地下3000年,仍保存完好,器型較規整,做工較細緻,胎釉結合較好,紋飾清晰、別緻,是原始瓷器中的佳品。更重要的是瓷質漏斗是十分罕見的,《安徽省博物館藏瓷》一書中介紹這件原始青瓷漏斗時指出:一般認為宋代才出現瓷質漏斗,此器的發現讓瓷漏斗的歷史由此提前了2000年。這足見其珍貴,並且意義重大。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