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鐘錶欣賞(共13張圖片)
  • 16年6月8日 18:1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瀋陽故宮博物院,又稱後金故宮、盛京皇宮,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建造的皇宮,現已闢為瀋陽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築群。作為一個鐘錶愛好者,此處常設的「清廷鐘錶展」自然是我心馳已久想要朝拜的所在。

  在中國,對於「時間」的掌控,被視為一種神秘而「天啟」的學問,也是皇家的壟斷資源。普通老百姓通常而言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外,對時間並無明確的概念。

  承運八百年前的金代交龍鈕大鐘

  一進入瀋陽故宮博物院的清代宮廷鐘錶展展廳,一尊碩大的金代交龍鈕大鐘首先出現在眼前。重達6000斤,頂部鑄有單環形雙螭龍鈕,鍾表面鑄有四組陽文橫向雙環形線和多組豎向雙道短線,中層一區內豎向陰刻銘文,是由清王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從遼南帶到瀋陽,週身銅質,質地厚重。可以想見當年在盛京城裡敲響這口大鐘時,響徹全城的嘹亮。

  這座與瀋陽的淵源頗深的大鐘於公元1151年鑄造的,距今已有864年的歷史,清代時長期用於盛京城內定點報時,曾被懸掛在盛京(今瀋陽)方城內的鐘樓上近三百年。要知道在清初,西洋的機械鐘表還是稀罕物件,老百姓家裡很少有。而鐘樓、鼓樓便是為全城百姓計時報時的工具。打從清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極傳旨建盛京城鐘樓,將鍾懸掛於鐘樓之上,這口大鐘一直為全城百姓報時所用。

  全城百姓聽著擊鼓鳴鐘便知道到了什麼時辰。一夜五更,每到更點,鐘鼓齊奏。黃昏時分,即晚7時,盛京城便將八門緊閉,先擊鼓,後鳴鐘,是為起更。隨後,每兩個小時,即一個時辰,鳴鐘一次,八門上的守城人也相繼敲梆鳴鑼。不過為了不影響百姓休息,從二更到五更,只撞鐘不擊鼓。到了起床時間,則先擊鼓後撞鐘,表示要起床了。亮更之後,瀋陽城門大開,行人商販便可以進城來。而文武百官入朝也以鐘鼓聲為依準,三更鐘起床,四更鐘到午門外集合,五更時入朝。

  到了光緒末年,西洋鐘表開始進入一些達官貴人的家中,鐘樓鼓樓的作用開始變淡,後來張學良同意交通的需求,拆鐘樓並將鍾送入瀋陽故宮珍藏,然而此舉遭到了建築學家梁思成的激勵反對,「毀壞容易保護難。它們一旦消失就不能再恢復了。為什麼你要選擇把它毀掉呢?」可惜就像保不住北京城的老城牆一般,瀋陽的鐘鼓樓也是沒有留下來。

  清廷皇帝的弦輪寶貝

  機械鐘表起源於歐洲。自從鐘錶傳入中國,中國的皇帝就對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公元1601年,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向明萬曆皇帝進貢了兩座自鳴鐘,這是中國宮廷中最早的機械鐘表。這種”奇巧淫技”,快速俘獲明清數位皇帝的喜愛。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鐘錶欣賞

萬國來朝圖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鐘錶欣賞

萬國來朝圖

  公元1644年,清王朝建立。清朝皇帝對鐘錶的興趣有增無減,皇帝們想方設法收集各種各樣的珍奇鐘錶。賞玩鐘錶成了皇室成員的一種時尚。從順治帝,到康熙、雍正、乾隆,無一例外熱衷於鐘錶收藏,到了雍正年間,鐘錶已經深入清宮生活的諸多方面。清朝皇室對鐘錶的喜愛使得這種舶來品迅速”中國化”,梅蘭竹菊、花鳥蟲魚成為裝飾主題,清乾隆年間,更是將日月星辰通過發條變成斗轉星移,可以讓車馬動起來、人物活起來,使鐘錶的收藏和製作達到一個小高潮。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鐘錶欣賞

18世紀英國製造

  末代皇帝溥儀生活方式西化,對西式鐘錶自然是珍愛有佳,喜歡把玩一些珍貴的懷表等。1912年溥儀退位,但依據《優待清室退位條件》,溥儀仍在紫禁城內過著君臣如儀的帝王生活。因擔心「小朝廷」生活維持不長,溥儀將宮中珍寶陸續以「賞溥傑」的名義,從紫禁城盜運出宮,後運至天津英租界。1931年,溥儀在日本特務的庇護下從天津來到東北。偽滿洲國成立後,日本關東軍高級參謀吉岡安直將溥儀存放於天津的部分珍寶運至長春偽滿皇宮,其中就包括大量珍貴的鐘錶,不乏當年外國使節進獻中國皇帝的禮品。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鐘錶欣賞

溥儀一生喜歡西方式鐘錶,心愛的懷表總是不離身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鐘錶欣賞

溥儀上交國家的部分名貴懷表

  瀋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鐘錶多產於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大部分為舶來品,主要來自英國、法國、瑞士、日本等國,有的是外國使節進獻給皇帝的禮品,有的是通過貿易購入,也有部分是中國清宮所制。其中包括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所鍾愛並帶出的各式懷表和戒指表。這些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所製造的鐘錶,都各自帶有不同的鮮明風格。無論是技藝、造型,還是雕刻、裝飾,均體現了當時鐘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既反映了濃郁的東方趣味與文化意象,又代表了典型的歐洲造型藝術,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其中最體現這種「融合的藝術」,是兩件19世紀產自法國的「銅鍍金鳥音座鐘」和「大八音盒」。「銅鍍金鳥音座鐘」外部框架以富麗堂皇的銅鍍金製成,鍾頂部有兩隻飛翔的鴿子,其下是圓形時鐘,鍾盤表面和周圍以琺琅製作細緻的花卉圖案,鍾底部飾以獅爪獸足,全鍾美輪美奐。鍾下部為長方體方箱,三面為透明玻璃,一面為油彩繪製的背板,方箱中央制有秀石和植物,一隻藍色的翠鳥棲於其間;背板上繪以白雲藍天、樹影婆娑,背板前懸掛一個鐘擺,擺身製成淡藍色蝴蝶形,與其後的景致極為諧調。每當整點時刻,翠鳥經機械傳動即輕啟尖喙,引吭高歌,內置八套樂曲,整點將演奏樂曲並打點報時。而「大八音盒」打開上蓋後,扳動左側的手柄補充動能後,輕輕向後扳動右前方的啟動桿,則開始奏樂,樂曲多達12首。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鐘錶欣賞

銅鍍金鳥音座鐘

  這兩件鐘錶有著一個相同之處,就是它們的報時樂曲中都有一首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民樂小調《茉莉花》。據專家考證,《茉莉花》這首小曲在明清時期流行於江浙地區,雖然各地區所流行的曲調各不相同,但歌詞基本都是以反映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在眾多版本中,以(江)蘇版流傳最廣,影響最為深遠。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人約翰·巴羅隨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後,後經廣州返回英國,在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中,巴羅與同事西特納在廣州聽到了《茉莉花》這首歌,非常喜歡,馬上把歌曲記下來,1804年,這首歌被翻譯成英文並出現在巴羅的遊記《中國旅行記》(Travel in
China)中,這也是《茉莉花》這首歌在歐洲最早的記載,此後《茉莉花》這首曲漸漸在歐洲流行了起來,幾乎成為高貴華麗的自鳴鐘報時的必備樂曲。

  貴族生活的奇巧機械  

  作為皇家珍藏,這些鐘錶件件製作精巧、工藝華美,不僅有各種不同的報時樂曲,有些還能顯示溫度,甚至還能展現盆景花開等複雜機械動作。遛鳥、養花,清朝貴族是最會享受生活的,這些專門為他們製作的精品自然也少不了這些因素。而為了滿足中國人對於家居擺設物品「成雙成對」的喜愛,歐洲鐘錶匠還特地製作了針對中國市場的西洋對鐘。

  「銅鍍金圓鳥籠」產自18世紀法國,上部圓弧形,下部為須彌束腰式圓形底座。鳥籠中有秀石和花草,中央兀立長石,並有三五梅花競相怒放,梅枝間棲落一隻小鳥,滿身翠藍,神態悠然。在上弦後,籠中那隻小鳥馬上就開始歡快地開口鳴叫,彷彿一隻無憂無慮的小精靈跳躍於籠中,那種悠然與閒逸之情躍然紙上,讓你絲毫感受不到現實中「籠中鳥」那種失去自由後淡淡哀愁。由於設計巧妙,造型逼真,小鳥鳴叫時還一直在不停地搖頭擺尾,因此,如果不仔細觀察,許多觀眾還真的不知道這到底是一件「鳥籠鍾」,還真是一隻「籠中鳥」。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鐘錶欣賞

銅鍍金圓鳥籠

  銅鎏金嵌琺琅燈塔式寒暑表鍾:此座鐘為一對兩架,為19世紀末法國製造。全鍾主體部分為銅鎏金,上部、中部裝飾部分為畫琺琅及鏨花鏤空工藝。鍾外貌呈立體燈塔式造型,頂部塔樓的平面安有圓形指南針;其下是外罩四根立柱的圓形塔身,塔身四面各安一個圓形儀表,以象徵燈塔窗口,分別為子母鍾各一塊、風雨表各一塊;鍾下部為圓形船塢錨地造型,其上系有鋼絲繩以及船錨、吊索、救生圈等仿生物品;鐘的最底部為整塊圓形玉石雕成的基座,色澤秀雅,層次多變。全鍾上滿發條後,可於底座上進行順時針緩慢轉動,使其在科學實用的基礎上更具有觀賞性。

  銅鎏金花瓶盆景鍾也是一對兩架,為18世紀英國製造(內部機芯為法國生產)。全鍾為銅鎏金製成,鍾上部為雙獸耳形高足獎盃,杯正面安有一個時鐘,杯口插入數枝由金屬、料石製成的鮮花,一隻彩色的蝴蝶棲落於花瓣之上。在機械動力推動下,蝴蝶的雙翅可上下震顫,並能完成舒展、併攏的表演,鮮花的數朵花瓣可自由開啟、閉合,高挺的紫色丁香則左右搖曳,像是身邊有微風輕輕拂過。鍾下部為梯形底座,四面均留有圓形開窗,邊緣飾以紅、白色料石,圓窗內繪有山野、村莊、樹木背景,其間制有小巧的人物、動物,他們靈活運動,各有表現,使座鐘更添活力。鍾底部鑄以凸起的爬獸、花瓣,為典型的西方裝飾形式。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鐘錶欣賞

銅鎏金嵌琺琅燈塔式寒暑表鍾

  唯一產自中國的珍寶是「象牙雕煽扇人」。這件象牙雕煽扇人分為兩層。上層為一童女,象牙雕頭手,身穿清式花色服裝。右手持羽扇,呈半跪狀。下層方座、四框,上蓋採用銅雕花鍍金工藝,四面鑲雕花木板,內置機器鏈條傳動機構。後面有上弦孔。座上方設有啟動手柄。補充動能後,開啟上方啟動手柄,女童左手羽扇上下煽動,可供一人享用。形象動作極佳。「象牙雕煽扇人」除了具有計時和裝飾功能外,還具有「消暑」的功用,是夏季宮廷內經常使用的計時器。「煽扇人」除了計時外,還可以通過鏈條傳動裝置,帶動羽扇上下煽動,形成涼風,成為炎熱的夏季中一件不錯的降溫工具。由於加入了創新的動力系統,有些「煽扇人」甚至可以進行煽扇動作近一小時,因此,深受清宮的喜愛。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鐘錶欣賞

「象牙雕煽扇人」計時器

  物是人非幾多感慨

  在一個展櫃中,還可以看到許多如首飾般精緻小巧的時計作品,是末代皇帝溥儀和皇后婉容的用表。其中有一塊溥儀十分喜歡並貼身使用的琺琅珍珠懷表,它通體鍍金,顯得十分華麗。在其表殼上還鑲著100多顆一品珍珠,這些珍珠大小一樣,圓潤通透。勳章項鏈為懸掛式,在開金鏤雕盤的飾件間鑲嵌了琺琅八寶吉祥圖案。色彩斑斕,給人以華貴之感。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鐘錶欣賞

溥儀貼身使用的琺琅珍珠懷表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鐘錶欣賞

K金鑲鑽石戒指表

  一枚K金鑲鑽石戒指表由18世紀末英國製造,表為18K金鏨花鑲嵌寶石,製成戒指形狀,小巧而精緻;戒面為圓形表盤,寫有羅馬數字及阿拉伯數字,兩針為花式;戒指鑲有鑽石,具有較高的欣賞性和經濟價值。

  18世紀末英國製造的球形表,表為球形外殼,銅質鏨花鍍金,繪有藍色琺琅,表面鑲嵌小顆珍珠;表上方有小圓頂,兩側有掛鏈子的小耳環,與銅鍍金掛鏈相連。表面為銅雕花鍍金盤,藍色琺琅字,中央為兩針;此表設計巧妙,其獨特的外形和精緻的結構令人歎為觀止。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鐘錶欣賞

球形表

  19世紀末瑞士製造的鍍金銀殼藍表為懷表,外面為銀殼鍍金,外圈周圍鑲有米珠,表盤正面寫有羅馬數字及阿拉伯數字,中央雙花針鑲有水鑽,下部另有小秒針;表背面為琺琅所制,在藍色的圓面中開光繪有牡丹、孔雀圖案;全表造型優美,色彩鮮艷,為難得的表中珍品。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鐘錶欣賞

鍍金銀殼藍表

瀋陽故宮專家說,這些鑲寶石懷表,是溥儀等人1945年在瀋陽東塔機場被前蘇聯紅軍俘虜的同時查獲的。他隨身攜帶的兩大提箱物品內有金盤、鑲寶石懷表、金首飾、紅珊瑚手鐲、純金項鏈、純金髮針、珍珠飾品、青金石雕像等大小幾百件名貴寶物。其後,溥儀以重要戰犯身份被押往前蘇聯的赤塔市,其收藏的這兩大箱金銀珠寶器物也被運往前蘇聯。

1950年根據中蘇有關協議,溥儀及其隨從人員被遣送回中國,溥儀收藏珠寶的皮箱也被一起移交給中國政府。絕大部分金銀器、玉石器及御用男女表則轉交給東北人民政府,並於上世紀60年代初轉入瀋陽故宮博物院收藏。  

時間無法倒流,但記錄時間的鐘錶卻能讓歷史重現,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時間的弦輪從不停止,正如雍正皇帝曾寫過詠鐘錶的詩作:「巧制符天律,陰陽一彈包。弦輪旋密運,針表恰相交。晷刻毫無爽,晨昏定不淆。應時清響報,疑是有人敲。」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