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馬遠《踏歌圖》欣賞(共4張圖片)
  • 22年12月20日 20:1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踏歌圖》軸,南宋,馬遠作,絹本,設色,縱192.5cm,橫111cm

從表面上看,《踏歌圖》像是一幅表現自然山川風貌的山水畫,而實際是一幅描繪人間生活的風俗畫。畫家表現雨後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時也反映出豐收之年,農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歡樂情景。圖上段,畫奇峰對峙,和松林掩影中隱約的殿閣飛簷、曲折長廊。中段空白,雲煙迷漫,似乎表示山谷中還有濛濛細雨。下段近景,畫巨石、溪流、石橋、疏柳、翠竹,和低窪的稻田,還有踏歌而行的農人。畫面採用「一角式」。此圖近處田垅溪橋,巨石踞於左角,疏柳翠竹,有幾個老農邊歌邊舞於垅上。遠處高峰削成,宮闕隱現,朝霞一抹。整個氣氛歡快、清曠,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垅上踏歌行」的詩意。

踏歌圖局部

此圖在具體畫法上,用筆蒼勁而簡略,大斧劈皴極其乾淨利索,正是院體的典型特色。樹木的枝幹有下偃之勢,則是馬遠個人的創造。這幅作品,從總體上來說,雖然不是邊角之景,但在具體處理上,已經融入了邊角之景的法則,所以,並不以雄偉見長,而是以清新取勝。尤其是瘦削的遠峰,宛如水石盆景,靈動輕盈,絕無北宋山水畫那種迫人心肺的壓倒氣勢。

踏歌圖局部

踏歌圖局部

作者馬遠在圖中安排了不多的幾個點景人物,使畫中的主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畫家並沒有去描繪鄉間踏歌盛況的全貌,而是選取了幾個非常有代表性的鄉民形象:一個中年村民,因為高興多喝了幾碗酒,步履蹣跚,搖搖晃晃,醉意十足,但是那個盛酒的葫蘆卻沒有忘記,仍然好好地背在肩上;一個白鬍子老漢,同樣也喝了不少酒,一隻手拄著枴杖,另一隻手高高抬起,雙腳離地,手舞足蹈,興奮異常。他們的舉止行為已與他們的年齡不相符合,所以顯得特別滑稽可笑。作者馬遠描繪了這幾個成年人之後,覺得還不足以表達歡快縱情的氣氛,特地在畫幅的左下角安排了男女兩名幼童,他們回過身來,瞪著驚異的眼睛,看著自己的長輩,平時家長的恃重和威嚴怎麼都沒有了?年齡稍大的女孩,還用手摀住了嘴巴,偷偷在發笑。這兩組點景人物相互呼應、相互襯托,把「踏歌」歡愉快樂的情緒推向了極致。可是細看圖中,作者只不過畫了六個人,卻能將氣氛渲染得如此充分。從這六個村民身上,完全可以感受到整個村莊中傳出來的歌聲、踏地的節拍聲和歡快的笑聲。畫家馬遠「以一當十」、「以小見大」的藝術表現手法,實在是太高妙了。幾個人物在圖中所佔的位置很小,但卻最為引人注目。人物線條挺拔剛勁,人物動態活潑有趣,都顯示了馬遠不凡的技藝。

「踏歌」是中國南方鄉間一個非常古老的習俗,村民們辛苦耕耘一年,終於迎來了豐收,於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著節拍,邊歌邊舞,歡慶收穫並感謝大自然的恩賜,就好像過年過節一樣快樂熱鬧。《武進舊事·元夕》中有李篤房吟踏歌的詩句「人影漸稀花露冷,踏歌聲度曉雲邊。」南宋畫家馬遠的《踏歌圖》即表現了村民的踏歌活動。同時此圖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一件名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馬遠(約1140-約1225年後),南宋繪畫大師,字遙父,號欽山。喜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擅畫人物、山水、花鳥。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