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玉器製作中用到的游絲描雕刀法(共2張圖片)
  • 24年6月11日 07:4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游絲描雕刀法

漢八刀法所表現出的是最為典型的漢代風格,比較明顯地使用在玉握之上,而更為常見的典型用刀風格,則是細陰線刀法。漢代玉器中的細陰線有兩種:一是很流暢、連貫的陰線,纖細而又富於彈性。在中國畫的線描類型中,有18種線形,稱「十八描」,其中有「游絲描」,是將所畫出的細線比之於鐘錶與擺針聯動的游絲,言其細而有很強的張力彈性,將這個專業詞借來形容漢代的細陰線,則稱為「游絲描雕線」或「游絲描雕刀法」。

游絲描雕線常用於勾畫裝飾人物的衣褶或佩飾器的紋飾輪廓,具有細、綿、長、淺、飄等的特點。可以由此看出漢代琢玉的砣具較戰國時有了較大的進步,這時的高質量游絲描雕線很有一種綿裡裹針的內力,與戰國的陰刻線感覺不同。後代只有清中期的仿古可以仿出這種感覺,但仍不能亂真,至於贗品與真品的差距,是很明顯的。

另一種細線在線條行進中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接刀痕跡,俗稱「跳刀」,好像是刻劃而不是由砣輪加工出來的。觀察這種線需要借助放大鏡,當放大到一定倍數時,可見線壁兩面的崩喳與常規陰線有所不同,這是比較典型的漢代陰線的另一種製作形式。

漢 臥蠶紋的磨地

與細陰線同時並存的是漢代的高浮雕。高浮雕又稱「凸雕」,比較常見的是雕琢在劍飾上的螭虎紋。凸雕螭虎的基本風格還是從漢八刀的刀法化出,用刀掏地深刻,凶狠肯定,常帶有硬「切」、硬「削」後不事打磨的方峻,缺乏圓潤柔和的過渡,觸摸硌手。這種見稜不見圓的處理,正是漢代玉器用刀的特徵,趙宋以後直至清代屢見仿漢高浮雕螭虎,都將螭虎身體處理得圓潤光滑,明顯缺少漢代「切」、「削」的方硬。所以,漢以後的螭虎都沒有「凶」相,這是判定螭虎製作時代的直觀印象依據。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