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傳國玉璽之謎
  • 20年12月12日 07:0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秦始皇傳國玉璽之謎,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賜之。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是時有人大呼:“淵中有大魚!”眾人乃離室臨淵觀之,回席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於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張儀受此凌辱,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為秦相,乃遊說諸國聯秦背齊,復以使節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後拘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於得報此仇。那麼秦始皇傳國玉璽又將是有怎樣的歷史呢?

璽本是印章的統稱。但從秦代起,“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獨斷》)在我國歷朝歷代的帝王用璽中,秦的“傳國玉璽”號稱“天下所共傳寶也”(《史記》),歷代珍之。可是,它的最終下落至今卻仍是一個難解的千古之迷。

“傳國玉璽”本是秦統一中國後,始皇命丞相李斯以“和氏璧”磨刻成的一方玉璽。《韓非子·和氏》載: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看見一隻鳳凰落在一塊青石上。當時人認為,鳳凰神鳥不落無寶之地。於是卞和認定青石中有寶,就將石頭獻與楚厲王。玉工說僅是石頭而已,厲王認為卞和欺君,便刖其左腳。後武王即位,卞和又獻之。玉工仍說是石頭,武王大怒,便刖其右腳,再後來文王即位,卞和乃抱著青石痛哭於荊山之下。文王派人瞭解情況後,命良工雕琢青石,得到一方罕見的玉石。為紀念卞和的遭遇,此玉便叫“和氏璧”。從此,它便融入中國古代史之中,經歷了一系列的悲歡離合。

“和氏璧”出現400年後,第一次神秘失蹤。時當戰國之時,楚威王將此璧賜與相國昭陽,昭陽有一次大宴賓客,席間將璧遞與賓客傳觀欣賞,不料席散之時此璧卻下落不明。50年後,此璧突然出現在趙惠文王王宮。秦昭襄王聞之,願以十五城交換“和氏璧”。秦強趙弱,趙國只得派藺相如奉璧使秦。因秦無誠意,藺相如便智賺秦君,派從人將璧偷偷帶回趙國,演繹了一段“完璧歸趙”的佳話。(《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60年後,秦滅趙,此璧歸秦。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刻小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於其上,“和氏璧”搖身一變,成了“傳國玉璽”。中國封建王朝從此以得此璽者為正統,“傳國玉璽”也便成了野心家人人覬覦的至寶。

秦時“傳國玉璽”曾第二次神秘失蹤。秦統一中國後,始皇經常巡遊天下。前219年,秦始皇龍舟過洞庭湖,遇大風浪,舟不得行,始皇乃命投“傳國玉璽”於湖以祭神。看來此璽將永沉湖底了。誰知8年年後,在一次巡遊返京時,在華陰道上有人卻將此璽獻歸秦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此事真假,遂成一迷。

秦末天下大亂,泗水亭長沛公劉邦先入咸陽,接受秦王子嬰投降,子嬰獻上“傳國玉璽”。自此,此璽歸漢。漢代諸帝代代相傳,均以此璽為皇帝信物(即憑證)。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向其姑、漢太后王氏索要此璽,王太后怒擲於地,損其一角,王莽以金鑲之。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此璽復歸於漢。(《漢書》諸紀)

東漢末年,“傳國玉璽”第三次失蹤。何進謀誅宦官之亂,漢少帝出宮避難,返宮後遍尋此璽而不得。不久,十八鎮諸侯討董卓,攻入洛陽,長沙太守孫堅部下自甄宮井中投井而死的宮人身上搜得此璽。自此,“傳國玉璽”歸孫堅。後孫堅戰死,其子孫策以此璽作抵押向袁術借兵,此璽歸袁術,引得袁術大白天做起皇帝夢來。不久,袁術敗亡,璽歸於曹操。三國歸晉,璽隨之歸於西晉。歷經五胡十六國的殘酷血腥,此璽歸於東晉。(《晉書》)宋、齊、梁、陳相繼短暫擁有,隋滅陳,此璽歸隋。隋末大亂,高祖李淵父子乘亂而起,建立唐朝,“傳國玉璽”也歸入李唐皇宮。李淵改“璽”為“寶”,“傳國寶”從此也便成為唐代20帝代代相傳的信物。(《南史》、《新唐書》)

五代時期,“傳國玉璽”第四次神秘失蹤。唐末天下板蕩,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國,“傳國玉璽”再一次飽經天下之亂。公元936年冬,後唐末帝李從珂被後晉大兵圍困,李從珂遂與后妃於天星樓自焚而死。據說,李從珂當時便隨身攜帶著“傳國玉璽”。可是大火過後,人們從灰燼中卻不見此璽的蹤影,甚至連一塊外形稍像此璽的石頭也沒找到一塊。(《新五代史》)難道真的是“玉石俱焚”、永絕人寰了嗎?

從此,“傳國玉璽”便從中國歷史的記載中消失了。它究竟還在不在這個世上?它還能重見天日嗎?至少在目前,這是一個難解之迷

以上就是“秦始皇傳國玉璽之謎”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